《Nature》報道北大物理新成果:首次觀測到三玻色子聯合產生
北大物理系領導的研究團隊新成果,被Nature高度評價。他們首次觀測到雙W玻色子與光子(WWγ)這一新型的三玻色子聯合產生過程。這項發現極為罕見且關鍵——數十億次「碰撞」才獲得250次發現,機率僅為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1/50,最終得以驗證標準模型。
相關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並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
首次觀測到三玻色子聯合產生
先簡單了解一下,這次成果發現的主角──三種基本粒子。
兩種電荷相反的粒子W玻色子W+和W-,以及一種光子γ。
我們知道,宇宙中有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引力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每種相互作用都是由某一種媒介粒子傳遞的,它們被稱為玻色子。
在標準模型裡,無質量的光子(γ)傳播長程的電磁交互作用。
而W玻色子是一種負責傳遞弱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先前曾被發現並證明,W玻色子是參與核融合的重要粒子。
但W玻色子的質量很重,約是質子的85倍,實驗中通常很難被發現。只有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樣的高能量裝置才有可能「撞」出1個。
而要找到像W+W-γ這個形態,更是難上加難。
研究團隊在LHC上使用緊湊繆子線圈(CMS)探測器篩選和分析了2016年至2018年期間數十億次13TeV質子-質子對撞數據,以超過5倍標準偏差的統計置信度,首次觀測到了雙W玻色子與光子(WWγ)這一新型的三玻色子聯合產生過程。
研究團隊進一步向《中國科學報》解釋,5.6倍標準差是與假設不存在三玻色子過程的情況(即空假設)相比,這也意味著數據支持三玻色子過程的存在。
他們進而對希格斯與輕夸克的耦合給了一批較強的限制性結果。
北大物理李強團隊
根據北大物理學院技術物理系官網介紹,此成果由李強課題組在CMS國際合作小組提出並領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安瑩(現為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博士後)擔任分析負責人。
一直以來,精確測量多玻色子特別是三玻色子聯合產生過程,是目前高能量對撞機物理領域前緣熱點之一,可用於探測非阿貝爾相互作用以及檢驗標準模型。
李強團隊自2010年以來,就致力於高能對撞機上的多玻色子物理研究。
2022年,他們全球首次實現了三W玻色子共振態的尋找、並開發了3夸克和4夸克特徵噴注的鑑別及校準技術。
此項研究開拓了新物理尋找的新航線。
李強向《中國科學報》表示,高能物理確實處在比較艱難的時期。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探險,雖然有著未知和挑戰,但也有新發現的可能性。
參考連結:
[1]https://ppnp.pku.edu.cn/info/1020/2145.htm
[2]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80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