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ilon Indi”星震”打破天文紀錄與預期
根據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的測量,一顆橙色矮星產生了有史以來最微小的”星震”。這顆恆星被命名為Epsilon Indi,是目前觀測到的最小、最冷的矮星,具有類似太陽的振盪–“星震”,就像太陽所顯示的那樣。這些振盪提供了恆星內部的間接一瞥–就像地震告訴我們地球內部的情況一樣–因此是了解恆星組成的重要資訊來源。
國際研究合作
測量工作是由國際團隊完成的,該團隊由葡萄牙天文物理學和太空科學研究所領導,成員還包括伯明翰大學的研究人員。測量結果發表在《天文學與天文物理學通訊》(Astronomy & Astrophysics Letters)。
這些地震是利用一種被稱為”星震學”的技術探測到的,這種技術測量恆星的振盪。研究團隊利用安裝在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甚大望遠鏡(VLT)上的ESPRESSO攝譜儀,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記錄下了這些振盪。
不同頻率的聲波(p 模式)在恆星內層傳播的影像。圖片來源:Tania Cunha(波爾圖行星–生命科學中心/西班牙天文科學研究所)
技術突破與天文影響
主要作者、波爾圖大學天文物理學和太空科學研究所的蒂亞戈-坎潘特(Tiago Campante)說:”這些觀測所達到的極高精度水平是一項傑出的技術成就。重要的是,這次探測最終表明,精確的小行星測量學可以精確到表面溫度低至4200攝氏度(比太陽表面溫度低約1000攝氏度)的冷矮星,從而有效地開闢了觀測天體物理學的新領域。”
橙矮星最近成為尋找宜居行星和外星生命的焦點。伯明罕物理與天文學學院院長、研究小組成員比爾-查普林(Bill Chaplin)教授說:「這些恆星的預測大小與觀測大小不匹配,這對在它們周圍尋找行星產生了影響。如果我們使用最成功的行星尋找技術–所謂的凌日法–我們就能得到行星相對於恆星大小的尺寸;如果我們沒有正確地確定恆星的大小,我們發現的任何小行星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物理與天文學院比爾-查普林教授介紹說:”對振盪的探測將有助於理解和盡量縮小這些差異,並改進恆星的理論模型,這些恆星的預測大小和觀測大小之間的不匹配對在它們周圍尋找行星有影響”。
未來探索
對Epsilon Indi 星震蕩的探測將為歐洲航天局(ESA)計劃於2026 年發射的PLATO 任務提供信息,該任務將探測更多橙矮星的震盪。PLATO 也將尋找這些恆星周圍的行星。伯明罕負責設計和交付PLATO 的大部分小行星震盪學管道,其結果將被全世界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使用。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