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速在政府電腦系統中限制和替代進口CPU及作業系統
中國開始逐步在政府個人電腦中減少和停用英特爾、AMD 和微軟產品,提倡採用國產解決方案。中美交惡在科技市場掀起了一場風暴,尤其是對英偉達(NVIDIA)和AMD 等美國晶片製造商而言,它們在該地區建立了一個主導的消費群。看來,中國已經採取了下一步行動。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政府開始逐步減少和停用在其電腦設備中使用英特爾和AMD 晶片,理由是出於對安全的考慮,並確保其係統搭載”安全可靠”的設備。此外,政府也建議各級政府減少將Windows作為主要作業系統,而採用麒麟、統信等國產廠商的產品。這種替代行動稱為“信創”,即資訊科技應用創新,旨在針對硬體及雲端等基礎設施、基礎軟體、應用軟體、網路安全等IT產業鏈核心技術產品進行自主研發,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運作建構安全可控的資訊科技支撐,避免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此舉是在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布了一份符合政府政策的CPU 名單之後發生的:
http://www.itsec.gov.cn/aqkkcp/cpgg/202312/t20231226_162074.html
這其中包括華為海思的鯤鵬、麒麟和盤古處理器,龍芯中科的龍芯系列處理器,無錫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申威系列處理器,飛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飛騰系列處理器,上海兆芯的兆芯系列處理器,海光資訊的海光系列處理器。
幾乎立即開始停用英特爾和AMD 的處理器確實是一個意料之外的舉動,但我們確實從很早的時候就預料到了它的到來,因為中國的科技行業已經達到了與國際市場”隔離”的狀態,為了應對這種狀態,他們已經開始大規模採用”國產”解決方案,尤其是在最近的人工智能加速器供應再被切斷之後。
對於英特爾和AMD 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因為政府層面的禁令意味著除非達成臨時解決方案,否則它們的消費市場可能很快就會受到干擾。這也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損失,因為據報道,英特爾年銷售額的27% 來自中國。不過,對於華為或龍芯這樣正在快速開發國產CPU 的公司來說,這可能最終意味著它們將迎來大規模的採用,從而推動其產品陣容的創新和研發。
就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情況而言,要不是企業投向美國陣營,就是投向中國陣營。這兩個國家都在大力投資其技術武器庫,拜登政府透過其《CHIPS 法案》推動發展,鼓勵英特爾等公司在國內發展半導體。儘管如此,新禁令的實施帶來了另一個不確定性,將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