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積電研發專家:中國半導體產業將自成體系但難以與全球生態競爭
前台積電研發處處長楊光磊表示,中國面對美國對於半導體產業的出口管制必須自主發展,但是需多少時間才能完全自主還不清楚,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自成體系。近年來,在官方支持及內部需求的推動之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迅速。
即便是在美國聯合日本、荷蘭持續透過限制半導體設備出口來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進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仍未止步。
雖然目前中國台灣半導體製造業在前後段都佔據了關鍵位置,美國、日本、歐洲在前段製造設備,以及後段封裝測試和材料領域有優勢,不過仍需要緊密合作才能滿足半導體市場的需求。
但是,中國大陸憑藉官方支持以及自身龐大的市場內需的驅動之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了幾乎覆蓋整個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體系,雖然在不少環節依然比較薄弱,特別是在半導體設備方面。
楊光磊先前就曾表示,現在中國大陸半導體一大進步也表現在半導體設備上,過去沒有人願意做,現在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一定技術能力。並且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大陸的成熟過程很有可能將依賴成本優勢橫掃世界。
在最新的演講中,楊光磊進一步指出,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在美國的限制之下必須自主發展,未來將會自成體系,但是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
即使能夠自成體系,但封閉系統下的發展,將會與外部世界合作的規模大不相同,且難以與外部的全球合作的生態系統競爭。不過,如果外部全球各國不能合作,就另當別論。
從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來看,楊光磊認為,中國台灣的成功也只是歸功於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和用對人,加上獨創的晶圓代工產業符合當地的文化。
未來,台積電憑藉著人工智慧發展機遇,加上全世界科技創新應用並未改變晶圓廠基本需求,仍將佔據領導地位。但是,未來的挑戰將是地緣政治壓力與風險使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人才短缺與新一代文化差距等。
反觀日本半導體產業從1980年代全盛時期走下坡後,呈現落後狀況,但半導體材料地位依舊領先,還有半導體設備表現也強勁。現在,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日本半導體製造可望重回領先。但日本半導體製造佈局,品質與成本競爭,也有人才短缺與數位轉型問題,都是接下來的挑戰。
在楊光磊看來,中國台灣與日本各有優勢,也須面對風險,雙方互補有機會更進一步。中國台灣半導體製造領先,日本在設備與材料領域舉足輕重,雙方合作則有加乘效應。
過去,聯電與富士通在20~90nm有合作,力積電現在則與日本SBI控股簽署了備忘錄合作28~55nm,台積電與SONY半導體、EDNSO合資的日本熊本晶圓廠JASM在12~28nm合作,都是很好的案例。
不過,雖然雙方合作有優勢,但也會存在競爭,例如積極發力尖端過程的Rapidus將會與台積電有潛在競爭,加上兩地的文化差異,都是雙方半導體產業攜手須注意的問題。
對各地半導體產業發展來說,人才可謂是非常的關鍵,除了需要想辦法吸引外在人才之外,自身人才的培育更是發展的核心動力。但人才培育並非一蹴可幾。
楊光磊先前就曾表示,人才的培養,政府只能扮演輔助角色,比起人的數量,應該更注重人才質量,對半導體人才教育也要有不同思維。
資料顯示,楊光磊先前曾在台積電服務20年時間,曾經參與台積電0.18、0.13 微米以及後來65奈米等製程研發工作,2018年自台積電研發基礎工程處長的職位離職之後,於2019年7月出任中國中芯國際擔任獨立董事。直到2021年11月11日,楊光磊才辭去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及薪酬委員會成員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