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應力「烹調」大堡礁導致珊瑚大面積白化
澳洲政府官員2024年3月8日證實,澳洲大堡礁因熱壓力導致珊瑚大面積白化。這是自2016 年以來大堡礁第五次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負責監測珊瑚健康狀況的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對300 多個珊瑚礁進行了空中勘測,發現三分之二的珊瑚礁淺水區出現白化現象。
2024 年3 月4 日澳洲東部沿海的海面溫度異常,基於多尺度超高解析度海面溫度)計畫的資料。連續數週高於平均的海洋溫度導致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出現大面積白化現象。
熱壓力對珊瑚的影響
珊瑚礁管理局首席科學家羅傑-比登(Roger Beeden)說:”空中勘測的結果和我們看到的珊瑚白化現象與夏季幾個月來在珊瑚礁上空形成的熱應力模式是一致的。”
大堡礁位於澳洲昆士蘭州東北海岸。它是地球上最豐富、最俱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大堡礁橫跨346,000 平方公里(134,000 平方英里)的珊瑚海,由2,500 個珊瑚礁和900 多個島嶼組成。
造成白化現象的原因是海洋溫度持續高於平均值。珊瑚與光合藻類(稱為藻黃體)有共生關係,藻黃體為珊瑚蟲提供養分和鮮豔的顏色。熱應力會導致珊瑚排出光合藻,使珊瑚的骨骼結構呈現”漂白”的外觀。
影響珊瑚健康的因素
評估水溫過高對珊瑚礁造成的風險的常用指標是海面溫度超過月平均最高溫度1攝氏度的周數。溫度升高4 週後,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珊瑚白化現象;8 週後,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大面積珊瑚白化現象。據珊瑚礁管理局稱,截至3 月初,部分珊瑚礁已暴露在比正常溫度高8 到10 週的環境中。
上圖顯示了2024 年3 月4 日澳洲東部沿海的海面溫度異常。該計畫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負責,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和國際衛星對海面溫度的測量數據與船舶和浮標觀測資料結合。異常值反映的不是絕對溫度,而是2024 年3 月4 日的海面溫度與2003-2014 年該日平均溫度的差異。
歷史背景與氣候模式
大堡礁之前的大規模白化事件分別發生在1998 年、2002 年、2016 年、2017 年、2020 年和2022 年。據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表示:”在這幾年之前,在大堡礁500 年的珊瑚記錄歷史中,沒有證據表明發生過如此大範圍的事件。”
2023 年下半年至2024 年初,太平洋信風減弱,使得西太平洋的暖水湧入東太平洋–這種現象稱為厄爾尼諾現象。在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的基礎上,這種模式使全球平均海面溫度在過去10 個月中屢創新高。不過,厄爾尼諾現象與澳洲東部沿海海面溫度之間的關係要複雜一些。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期間的海洋表面溫度有點像蹺蹺板,”JPL的氣候科學家喬希-威利斯(Josh Willis)說。”當厄爾尼諾期間東太平洋的海洋溫度較高時,西太平洋的溫度通常較低。”
研究發現,大尺度海洋環流模式和氣候變遷本身並不能完全解釋珊瑚海的海面溫度和白化趨勢。相反,厄爾尼諾現象期間的天氣模式歷來抑制澳洲夏季季風,導致雲量減少,氣溫高於平均值。這些條件在決定珊瑚海的溫度以及大堡礁珊瑚白化的程度和位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