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挑戰宇宙暗物質存在理論
加拿大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認為,宇宙中或沒有暗物質,這項發現挑戰了傳統理論,為探索宇宙的基本性質開闢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天文物理學期刊》。
宇宙的膨脹速度受到兩種相互競爭的力量的影響:一種是減緩膨脹速度的引力,另一種是加速膨脹速度的暗能量。這張圖顯示了宇宙歷史上的膨脹率,較淺的曲線表示膨脹較快,較陡的曲線表示膨脹較慢。大約75 億年前,宇宙開始加速膨脹,膨脹率有了明顯的變化。
宇宙學模型普遍認為,宇宙中約27%為暗物質,普通物質不足5%,其餘則為暗能量。其中,暗物質指所有似乎與光或電磁場不相互作用的物質,或只能透過重力解釋的物質。人們看不到它,也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但它有助於科學家揭示星系、行星和恆星的行為。
在最新研究中,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物理學教授拉金德拉·古普塔結合共變耦合常數理論和疲光理論得出結論稱,宇宙中可能沒有暗物質。其中共變耦合常數理論描述了自然力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疲光理論則闡釋了光經過「長途旅行」會損失能量。
古普塔表示,他提出的新理論已經接受了測試,並被證明與一些觀測結果相符。基於先前關於宇宙年齡為267億年的研究,古普塔提出宇宙不需要暗物質存在的說法。
「在標準宇宙學中,宇宙的加速膨脹被認為是由暗能量引起的,但實際上是由於自然力在膨脹時減弱,而不是暗能量。」古普塔說。
「紅移」是指光向光譜的紅色部分移動。研究人員分析了文獻中關於低紅移時星系分佈和高紅移時聲學視界的角大小的最新論文中的數據。
古普塔說,目前已有幾篇論文質疑暗物質的存在。最新論文是第一篇指出宇宙組成不需要暗物質,同時也能與某些宇宙學關鍵觀測結果相符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