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火星會對地球氣候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每個週期約240萬年
上週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篇論文稱,在每240 萬年發生一次的驚人宇宙週期中,火星的引力正在改變地球環繞太陽的公轉路徑,導致地球氣候變暖並增強深海環流。
火星與地球同屬於內太陽系,但火星與地球的距離非常遠且火星的質量也比較小,一般認為火星對地球的引力只有太陽對地球引力的百萬分之一。
然而就是這極其微小的引力,竟然也產生了蝴蝶效應,澳洲雪梨大學地球物理學家迪特馬爾・穆勒(Dietmar Müller、論文合著者) 稱,火星對地球氣候的影響類似於蝴蝶效應,儘管這顆紅色星球距離太遠,無法對我們的世界產生巨大的引力影響,但是有太多的音速甚至可以放大細微的變化。
6500 萬年的深海沉積記錄證據:
透過深入研究超過6500 萬年的深海沉積記錄,研究人員分析了地球洋流行為的歷史,研究人員對近300 個岩心進行了採樣,並記錄了隨時間的變化。
沉積中的中斷顯示存在劇烈的深海洋流(一般情況下在深海中海水是趨於平靜的),而連續的沉積則代表了較為平靜的環境。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洋流的強度在240 萬年的周期裡(天文週期) 中不斷增強和減弱,將這種波動於天文事件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聯繫:每個週期都與地球和火星之間引力相互作用的記錄一致。
火星對地球軌道的影響:
論文主要作者、雪梨大學沉積學家Adriana Dutkiewicz 表示,我們很驚訝地在深海沉積數據中發現了這些與240 萬年的循環,只有一種方式可以解釋它們,它們與火星和地球繞太陽運行的相互作用週期有關。
迪特馬爾・穆勒解釋了這種微弱的軌道共振:地球和火星在自己軌道中繞著太陽公轉,而地球和火星同在內太陽系中(從宇宙尺度上說距離還是比較近的),它們的引力場在共振過程中相互作用,這種共振改變了地球公轉的偏心率,從而改變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在太陽輻射較多的時期,地球氣候變暖,隨著氣候變暖,強勁的洋流數量也隨之增加。
研究人員將這些洋流或渦流描述為巨大的漩渦,它們經常延伸到深海海底並侵蝕,導致大量沉積物在雪堆般的岩壁上積累。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自然的、引力場引起的氣候週期與當前快速的全球暖化無關,當前的全球暖化主要是溫室氣體排放的產物,不過長期研究渦流對氣候暖化的反應可以為科學家提供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海洋環流的重要見解。
隨著氣候變化,科學家認為一個被稱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 的重要洋流系統可能很快就會崩潰,這個洋流系統向北輸送溫暖的海水,向南輸送冷水。
AMOC 可能會在本世紀末崩潰,但也有研究稱AMOC 可能會在2025 年崩潰,這是氣候變暖帶來的潛在重大影響之一。
當然也有質疑聲音: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海洋環流的馬修英格蘭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他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因為火星對地球的引力非常微弱,無法確定火星應該對這種循環負責,另外木星對地球也有更強的引力場(木星距離地球更遠、但質量更大因此引力更強)。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的海洋系統建模副主任喬爾希爾斯基對此也有些質疑,他認為研究團隊的結果是推測性的沒有實際證據,而且儘管過去幾十年的渦流活動不斷增強,但衛星觀測顯示,這些洋流並不總是能抵達海底並產生一些作用。
Adriana Dutkiewicz 補充說明跨越6500 萬年的深海數據表明,溫暖的海洋有更活躍的深層環流,即使AMOC 減慢或完全停止,240 萬年的周期性環流也會阻止海洋變得平靜(即減少循環,循環對海洋生態系、地球氣候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