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幸福是可以學習的
布里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一項突破性研究顯示,雖然可以透過「幸福科學」等課程學習如何變得更幸福,但只有持續練習所學到的習慣(如感恩和冥想),才能持續觀察到學生幸福感的提升。這項研究是第一個追蹤幸福課程參與者長期幸福感的研究,它強調了在應用正向心理學介入措施時持續努力的必要性。
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雖然我們可以學會如何快樂,但只有透過堅持不懈的練習才能獲得持久的益處。
布里斯託大學”幸福科學”課程的幕後團隊已經發現,向學生傳授有關幸福的最新科學研究能明顯改善他們的幸福感。
但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除非在課程中學到的有實證依據的習慣(如感恩、運動、冥想或寫日記)能長期堅持下去,否則這些幸福感的提升是短暫的。
布魯斯-胡德教授
資深作者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教授說:「這就像去健身房一樣–我們不能指望上一堂課就能永遠健康。就像身體健康一樣,我們必須持續不斷地改善心理健康,否則,改善只是暫時的。”
布里斯託大學的”幸福科學”課程於2018 年推出,是英國首個此類課程。課程不涉及考試或課業,向學生傳授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經同行評審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訴學生什麼才是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東西。
參加課程的學生表示,他們的幸福感提高了10%至15%。但兩年後再次接受調查時,只有那些繼續實施課程學習的學生才能保持這種幸福感的提升。
這項研究發表在《高等教育》雜誌上,是首次針對幸福課程學生離開學校後的幸福感進行長期追蹤研究。
胡德教授說:「這項研究表明,僅僅學習一門課程–無論是在健身房、冥想靜修,還是像我們這樣的循證幸福課程–僅僅是個開始:必須致力於定期運用所學知識。我們教授的大部分內容都圍繞著正向心理學乾預,透過幫助他人、與朋友相處、感恩或冥想等方式,轉移你對自己的注意力。這與當前的’自我保健’理論恰恰相反,但無數研究表明,走出自己的頭腦有助於讓我們遠離消極的反思,而消極的反思可能是許多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