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美國人生物資訊?藥明康德正在闖關
藥明康德(603259.SH)的股價正在回升,3月12日,其股價漲幅達到4.44%,以57.2元收盤。雖然距離其171元的歷史高峰相去甚遠,但已經是連續3日的上漲。過去1個多月,藥明康德斥資20億進行股票回購。2024年2月5日,藥明康德回購了10億元的A股股票,3月8日,該公司再次發佈公告,為進一步維護公司價值和股東權益,擬斥資10億元回購股票。
3天后,藥明康德稱,他們已透過集中競價的交易方式首次實施回購,使用了4,999.55萬元。
時下,這家總市值1,700億元的藥廠巨頭正遭遇難題,回購成為其穩定股價的重要手段。
從今年1月開始,美國的《生物安全法案》就像一把利劍,懸在了藥明康德頭上。根據該法案的相關規定,美國企業與藥明康德的合作將受到限制,而美國是藥明康德最重要的市場,其客戶大多來自美國。
在這段期間,藥明康德發布多則公告,表示公司現有各類業務不會收集人類基因組數據,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但資本市場上,受此事影響,藥明系的股票出現了波動。
美國是最大市場
今年1月,美國眾議院部分議員提出了一份《生物安全法案》,幾乎同時,類似提案在美國參議院也被提出。兩份提案都要求,限制美國政府相關的機構與外國某些生技公司合作,其中點名了藥明康德、藥明生物。
2月28日,美國白宮簽署了一份法令,表示要保護美國公民的生物資訊。
這項法令和參眾兩院的提案給外界傳遞了一個訊息:美國人認為,藥明系和華大系公司可能掌握了大量美國公民的生物訊息,會有潛在的威脅。
藥明康德一度非常樂觀。公司內部的說法是:美國眾議院專門舉辦了一場美中生物安全戰略研討會,會上探討重點是基因相關內容,「邀請的三位專家都將華大視為正面對手,藥明康德不是首要的目標。”
業界一開始也都認為,立法唬人只是美國在大選年的策略。上海元達溫斯頓律所國際合夥人詹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美國大選,美國國會又會固定在7、8月休假,從立法技術角度看,2023年度法案通過的可能性很低。”
但在3月6日,在《生物安全法案》的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聽證會上,委員們以11-1的票數通過了聽證,其中明確保留了針對藥明康德的條款。下一步就是送往參議院進行全體議員審議投票。
這意味著「禁令」距離成為法律又更近了一步。
海外法律界人士早就注意到了相關提案,有資深美國律師分析說:“美國參眾兩院的意見往往不統一。兩院同時提出同樣的提案極其罕見,歷史上幾乎都最後立法成功。”
藥明康德是一家CRO公司(醫藥研發合約外包服務機構)。醫藥研發過程複雜,有時為了實現化合物的特定功能,科研人員要不斷嘗試上萬種不同的分子結構,這些瑣碎的工作往往交給CRO公司來做。
藥明康德對外常用「端到端」一詞來自我宣傳,它不僅能提供新藥研發服務,還能代理大規模生產服務。
這樣的工作與生物資訊相去甚遠,但因為研發藥物,這讓美國人開始警惕這家藥廠。因而,美國參眾兩院的提案,期望從立法層級限製藥明康德在美國開拓業務。
事實上,藥明系的主要客戶來自美國。根據藥明康德披露的2023年三季報,去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的總營收為295.41億元,其中美國客戶帶來的收入佔其中65.67%,而中國區收入佔比僅為17.74%。
去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的全球銷售人員共207人,其中有116人為美國人,佔比達56%,亞洲人則只有59人,董事會的11位成員也有6位為美國籍。
美國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生醫產業,美國醫療費用也是全球最高的,能為最新、最好的藥物買單,美國藥廠也願意把繁瑣的周邊工作交給藥明康德這樣的CRO公司。
長期受到監管和限制
藥明康德成立於2000年,創辦人李革是美籍華人,一開始就在美國接業務。
後來,他發現,中國的生物醫學科研水準正在快速提升,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的生物實驗人才,成本比美國低很多。
21世紀曾被稱為“生命科學的世紀”,上世紀90年代末又恰逢高校擴招,不少優秀的學生湧入生命科學類專業,但他們畢業後才知道,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的大爆發遠未到來。「生化環材」至今都有四大「天坑專業」之稱。
但對於藥明康德這樣的CRO公司來說,一般大學生就足夠可以從事基礎的科學研究,但工資遠低於美國。
於是,在大部分人還不知道CRO是何物時,藥明康德就開始陸續把美國的訂單接回中國來做了。
十多年來,藥明係不斷壯大,大到有足夠能力依照小分子、大分子、ADC等細分領域,分裂出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等獨立上市公司。
藥明系極大支持了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無錫日報》2018年專訪李革時他曾提到:「以前(做研發)要租個實驗室,招一幫人來,還要廢水處理、消防等等。現在只要拿張紙,把想做分子的結構畫一下,拿手機拍張照送給我們就可以。”
這樣的CRO機構存在,對中國和全球醫藥企業來說都是一種便利,而且研發服務屬於商業行為,為何成為美國政府監管的對象?更何況這還是一家美國人創辦的中國公司。
生物安全是全球都在關注的議題。2022年初,由於經營所用生物反應器等核心器件沒有定期接受美國商務部核查,藥明生物旗下公司被列入“未經核實清單”,面臨市場受限威脅。
藥明系的許多設備、儀器、試劑都是採購自美國,美國政府擔心這些東西被用來研發不利於美國國家安全的產品,因此要求買方企業定期接受檢查。
當時,這起事件令產業內外感到擔憂,但藥明生物很快就把這件事擺平了。國內甚至出現一股聲音:藥明係做到了當今的業務量,無需再怕這種「制裁」。
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加起來的體量,已經進入到全球前三,客戶遍布全球各地,工廠不斷向各地擴散,一直相安無事。藥明系的「能量」也令不少國內企業羨慕不已。
但在這次風波,事情似乎不受控制。在3月6日美國參議院提案聽證會上,12個人參與投票,11個人給出了「同意」的意見。事情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幾乎所有手持投票權的人都認為,美國應當立法禁止相關公司與藥明康德合作。
深圳前海銳峰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合夥人、基金經理賴傳亮在接受財聯社採訪時表示:CRO領域脫鉤不符合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利益,代表產業界的理性聲音或許會在後續的美參眾兩院中發出。
很長一段時間,業界會以藥明的接單量來判斷創新藥整個產業的研發熱情,藥明的一系列動向,會影響到創新藥領域。
藥明系企業如何自救,會是未來一段影響到中國醫藥產業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