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消極等待?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背後的科學原理
推脫繁重的任務似乎是一種普遍特徵,但新的研究表明,在各種情況下,消極態度往往會左右人們的行為,而這些人更有可能推遲處理手頭上的任務。描述這種心理過程的心理學術語叫做”情緒加權偏差”,它描述了人們在新環境中的適應傾向,即更多地利用自己的積極或消極態度–或者說,在處理一項不愉快的任務時,消極或積極的內部”信號”在指導最終行為時的權重最大。
積極與消極之爭
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資深作者羅素-法齊奧(Russell Fazio)說:”問題是,如果確實存在積極和消極兩種因素,哪種因素會贏得這場戰鬥?”
在一系列研究中,法齊奧和第一作者、前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生哈維爾-格拉納多斯-薩馬約亞(Javier Granados Samayoa)發現,更消極的態度與拖延症之間存在關聯。他們也發現,有可能將強烈拖延症患者的加權偏向轉向中立,扭轉他們拖延任務的傾向。
格拉納多斯-薩馬約亞說:”我們正在研究人們在做決定時對正反兩方面的考慮,以及價值權重偏差如何影響人們的選擇。”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個性與個體差異》雜誌上。
真實世界的應用:報稅研究
三項研究中的第一項測試了真實世界的情景:準備聯邦報稅單。
法齊奧說:「我們的想法是,人們至少在短時間內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我現在想這樣做嗎?這其實既有正面的訊號,也有負面的訊號:『我當然不想這麼做。這是一項令人厭惡的任務。’這就是消極信號。但也有積極信號:’我必須完成它,如果我做對了,我會感覺很好’。”
232 名參與者抽樣報告了他們在報稅季節是否經常提前或延遲報稅。有了這些數據,法齊奧和格拉納多斯-薩馬約亞使用一種研究工具來衡量參與者在遇到新事物時,會在多大程度上更重視積極或消極的信號。
他們的分析表明,更消極的加權偏差與延遲提交報稅表之間存在關聯。格拉納多斯-薩馬約亞說:”我們發現,消極態度泛化程度較高的人往往會在更大程度上進行不必要的任務延遲。”
進一步探討負加權偏差
第二項研究涉及147 名大學生,該計劃允許他們透過參與研究來累積課程學分。
除了衡量學生的權重偏差外,本研究還探討了學生的自我控制措施是否會影響與任務相關的行為:學生們是如何描述自己的動機水平或對研究計劃的初步想法進行思考的能力的,這會影響學生儘早開始參與研究還是延後參與研究?
結果表明,負加權偏差和自我報告的有效自我控制的低動機或低情緒能量的結合,與學生在學期後期開始推遲研究計劃的參與有關。
格拉納多斯-薩馬約亞說:「第一項研究確定了負加權偏差的基本效應,但第二項研究提供了一些細微差別,對於那些不太考慮或無法考慮太多的人來說,他們的價值權重傾向會以一種直接的方式指導他們的行為。但如果有人更有動力,能夠考慮得更多,那可能會帶來其他考慮因素,從而抑制情緒權重偏差的影響。”
負加權偏差的因果效應與正向影響
研究三旨在尋找情緒權重偏差對完成或延遲任務的因果效應。這項研究招募了參加研究學分計畫的學生,他們自稱有拖延症,並且在負性加權偏差方面得分較高。
然後,研究人員操縱了一個小組的情緒加權偏差工具,使參與者以更平衡的方式權衡正面和負面訊號。這種向中立的轉變改變了學生的行為:與對照組相比,他們累積學分的速度更快,而對照組的負面加權偏差和低自控力則可靠地預測了他們在獲得額外學分方面的延遲。
結論
負加權偏差也會對行為產生正面影響。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有證據表明,當人們問自己”我為這次考試複習得夠不夠”時,負加權偏差可能會幫助他們更加現實。正向的加權偏差可能會讓人們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說服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法齊奧說:”更客觀地保持平衡總比走極端要好。但在什麼情況下,特定的價值權重偏差可能會產生問題,則會有所不同。”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