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能否消除世界飢餓?新研究揭示關鍵謎題
研究人員利用制度複合體概念,對影響國際糧食援助管理的更廣泛的製度和法律框架進行了新的闡釋,顯示不同的製度參與了國際糧食援助的形成。世界飢餓人口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而長期衝突、氣候變遷和COVID-19 則加劇了這個問題。2022 年,世界糧食計畫署幫助了創紀錄的1.58 億人。照此發展下去,聯合國到2030年消除飢餓的目標似乎越來越難以實現。
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揭示了這一難題中的重要一環:國際糧食援助。
由於沒有全球性的條約,糧食援助只能由各種國際協議和機構來指導。《國際貿易法與政策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nd Polic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使用了”制度複合體”的概念,對這些規則和形成這些規則的製度進行了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與其創建一個新的實體來解決問題,不如轉變現有體系的模式。作者克拉麗斯-德拉維爾(Clarisse Delaville)是麥吉爾大學法學院的二年級博士生,她認為,反思機構間的主流論述對於實現零飢餓至關重要。
管理全球糧食援助的主要有兩個制度–貿易制度和糧食安全制度。德拉維爾說:『我鼓勵這兩種制度做出更有力的承諾,實施基於人權的方法,以質疑關於糧食貿易制度的重要論述,這些論述將糧食援助描繪成貿易中的扭曲,應該將其最小化。”
透過揭示不同製度如何促進糧食援助的演變,該研究強調了採用整體方法來彌合現有框架之間差距的必要性。所提供的見解不僅豐富了學術對話,也可作為政策制定者和利害關係人的指南,努力提高國際糧食援助工作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