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人看微軟AI:風光背後內部有疑慮把「噱頭」賣給顧客好嗎?
微軟正乘風破浪,試圖在商業人工智慧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其市值已躍居全球上市公司之首,引發華爾街投資者對即將爆發的生產力革命充滿憧憬。然而,深入採訪微軟的在職主管、離職高層及眾多第一線員工後發現,儘管微軟內部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充滿樂觀,但現實並不那麼光鮮亮麗,通往成功的道路也不那麼清晰。
出於保密考慮,這些人士選擇匿名分享關於微軟人工智慧未來的展望,以及如何看待公司與800億美元估值新創公司OpenAI的複雜關係。
對於微軟新推出的人工智慧服務,公司內部普遍存在著一種擔憂:其是否能為企業客戶創造足夠的價值,以至於他們願意為這項新興技術買單。此外,微軟內部的人工智慧專案不時被叫停或遭質疑,同時團隊的不斷重組以及與OpenAI合作所耗費的大量資源,已經在一些員工中激起了不滿情緒。
儘管面臨種種挑戰和不確定性,微軟內部仍有人持樂觀態度。許多人認為,微軟能夠穩步改進其人工智慧產品,並依賴與數千家企業長達數十年的深厚信任關係,發揮其優勢。
生成式人工智慧儘管站在科技前沿,但微軟之所以備受看好,正因其作為一家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老牌公司,給人以穩健可靠的形象,而非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興企業。
一位微軟人工智慧研究員說:「客戶對微軟的信任要勝於OpenAI。這是因為他們已經深度融入微軟的生態系統中。對多數企業而言,選擇微軟產品是順理成章的。雖然微軟的某些功能可能不如ChatGPT剛出現時那樣引領潮流,但它們確實為生產力領域的用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價值。”
微軟的機會
面向消費者的聊天機器人或許能令人眼前一亮,但它們真正的商業價值在於幫助企業改善營運、提升銷售和優化業務流程。只有當企業不僅採納了大語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而且發現這些技術確實能有效提升業務效率時,才能達到真正的效益。
近期,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對各家企業資訊長(CIO)進行的深入研究顯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正日益成為企業技術投資的重點。作為每年負責分配數十億美元技術預算的高階主管,超過三分之二的資訊長表示,人工智慧已經對他們的IT預算產生顯著影響。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機遇,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果斷行動,幾乎動員了整個公司,圍繞OpenAI的GPT模型開發了一系列人工智慧工具和服務。這些工具和服務構成了微軟Copilot系列產品的核心,為員工在處理文字檔案、電子表格、網路安全問題等任務時提供自動化支援。
據上述微軟人工智慧研究員透露:“我所認識的幾乎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了Copilot。”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各團隊的應用逐漸被優先考慮,也引發了部分普通員工的不滿。他們抱怨說,在經歷了大規模裁員和工資凍結之後,現在不得不用更少的資源來完成更多的工作。
“十分之一的驚艷表現”
微軟近期也在內部推出了Copilot產品,但員工對其實際效果的回饋卻是褒貶不一。他們提到,在輸出結果的可靠性方面,早期體驗既有驚喜也有失望。但大家普遍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將會逐步解決。
多位在職及離職的微軟高層描繪了這樣一種情況:在最初的新鮮感消退後,這些人工智慧工具被質疑不夠穩定且帶有「噱頭」性質,急於為它們尋找新價值的競賽開始了。而客戶也開始詢問,他們是否真的從這些被大肆吹噓的技術中獲得了他們所期待的回報。
微軟高層透露:“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幾率能夠達到驚豔的效果。其他時候,我們都在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嘗試這些呢?’”
然而,微軟發言人弗蘭克·肖(Frank Shaw)卻對此持有更加樂觀的看法。他表示,雖然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客戶已經開始見證這些人工智慧工具的正面影響。實際上,客戶體驗的產品比微軟員工所體驗的還要完善,微軟也積極收集來自各方的回饋,以進一步完善這些工具。「這些技術馬上就不再只是派對上的把戲了,」他說。
肖也補充說:「我們是這些產品的推出者。」這意味著微軟有信心能夠以實際可行的方式將人工智慧工具推向市場,並確實為用戶創造價值。
改進人工智慧的價值主張
在此之前,OpenAI內部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從純粹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究機構轉變為真正的商業實體。這一轉變讓這家新創公司進入了微軟的視野,並促成了雙方之間的深入合作。去年8月,OpenAI推出了企業導向的GPT服務,更貼合企業客戶的實際需求。
面對OpenAI的崛起,微軟內部的聲音也出現了分歧。一位微軟高層表示: “到目前為止,OpenAI的成就還沒有轉化為微軟的損失,但這種情況未來可能會發生。”
為了應對這項挑戰,微軟採取了積極措施,推出了Copilot系列產品。這些產品被視為微軟為現有客戶提供自主研發並類似於ChatGPT的體驗,旨在為客戶提供更智慧和高效的工作支援。微軟將這些軟體與現有的軟體產品捆綁銷售,同時為客戶提供存取大型語言模型的機會。
這些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和服務也是微軟「數位轉型」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這是一項長期計劃,旨在透過雲端運算等最新技術,幫助企業客戶實現營運和產品的升級。目前,包括沃爾瑪和摩根大通在內的一些知名企業已經開始利用微軟的技術,在其營運和產品中整合生成式人工智慧。
從「害怕錯過」到投資報酬率
目前,企業界正處於一場圍繞著人工智慧技術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熱潮之中。面對這項新技術,企業傾向勇於嘗試,而非過度專注於成本。然而,微軟內部人士深知,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盲目追求新鮮感的情緒將被更務實的投資報酬率(ROI)等議題所取代。
實際上,與這項技術相關的成本並不低。一位業界高層直言不諱地稱,在人工智慧工具應用的早期階段,其帶來的價值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他進一步補充說:“企業為在產品中整合人工智慧體驗所投入的成本相當巨大,但回報卻難以預期。”
此外,微軟內部也存在著一種擔憂情緒,擔心企業客戶可能會覺得他們支付的費用與獲得的價值不符。
注重價值,而不是價格
目前,提供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似乎並沒有在價格上進行激烈競爭。微軟的Copilot產品主要作為現有產品的加值服務銷售,每用戶每月收費30美元,而谷歌對其類似的人工智慧工具也採取了大致相同的收費水平。
一位微軟高層表示:「現在討論價格戰還為時過早。微軟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讓客戶看到這項技術的價值。儘管一些公司可能對這個價格表示懷疑,但我們認為沒有必要透過降價來贏得市場,而應當通過為產品增加更多的價值來實現。”
這位高層也提到,迄今為止,客戶對微軟人工智慧工具的回饋呈現褒貶不一的態勢。他解釋說:“但現在討論還為時過早,產品的價值主張正開始被市場認可和理解。”
微軟在製造“噱頭”,但確實節省了時間
一位來自微軟重要客戶公司的高層對微軟為Microsoft 365商業應用套件提供的Copilot工具持有保留意見,他認為這些工具目前更多是一種「噱頭」。
據該人士透露,儘管Copilot工具在某些方面確實有用,例如能夠比較可靠地總結會議內容和長篇電子郵件,但其功能仍然有限。因此,這些工具在當前階段還沒有達到「令人興奮」的水平,也不是用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過,這位知情人士也承認,升級到包含Copilot功能的Microsoft 365實際上確實節省了一段時間。
電通:八成員工認為Copilot好用
微軟透露,知名廣告公司電通(Dentsu)已經參與了Microsoft 365 Copilot的早期試用計劃,並計劃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將試用人數增加至4000名。
在微軟安排的訪談中,電通全球首席產品和技術長希瓦·萬納瓦達(Shiva Vannavada)分享了他們的使用經驗。他表示,員工報告說,透過使用Microsoft 365 Copilot完成諸如總結團隊聊天記錄、製作PPT和撰寫執行摘要等任務,每天可以節省30至40分鐘時間。
萬納瓦達進一步表示,在今年1月進行的一項研究中,80%的受訪員工對Microsoft 365 Copilot持正面態度。而剩下20%的員工對Copilot有所抱怨,特別是創意團隊的員工,他們不喜歡PowerPoint中的Copilot功能,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簡報能夠達到更高的視覺標準,而人工智慧生成的版本尚不能滿足這項需求。
針對此問題,萬納瓦達透露,電通已為員工提供相關培訓,協助他們更好地利用Copilot創造更高階的產出和應用程式。
自主開發AI晶片被視為資源浪費?
微軟正致力於提高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速度、品質和成本效益,但受訪者指出,目前仍存在一些基礎技術限制,這些限制影響了模型的準確性。
此外,這些人工智慧工作負載的能耗問題也不容忽視,它們高度依賴微軟從英偉達購買的圖形處理單元(GPU)。根據DA Davidson的分析師估算,微軟去年在英偉達晶片上的支出高達45億美元,微軟的一位高階主管證實了這個數字。
為了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微軟內部正積極研發自己的人工智慧晶片。然而,這項努力在部分員工看來可能並不是明智之舉,甚至被視為資源浪費。
一位微軟高層坦言,與英偉達的技術進步相比,微軟的開發進程已落後數年。他強調,這不僅是一項需要巨額投入的任務,而且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即便微軟最終成功開發出自己的晶片,最前沿的技術也可能已經再次取得了進步。
過度關注OpenAI服務引發員工不滿
微軟在企業人工智慧領域核心策略的執行力量,是由 Eric Boyd(Eric Boyd)領導的人工智慧平台(AI Platform)團隊,該團隊隸屬於 Scott Guthrie )負責的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業務。
然而,隨著微軟開始與OpenAI深入合作,公司內部出現了一些調整和變化。這種合作策略引發了廣泛不滿,甚至導致一些參與微軟內部人工智慧專案的高階主管選擇離職。
根據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微軟對Azure AI服務的內部服務關注度逐漸下降,轉而更關注Azure OpenAI服務。
一位離職高層表示,一些曾經的Azure AI服務,如Azure認知搜尋、Azure AI Bot服務和Kinect DK等,實際上已經消失,或不再作為Azure AI組織的核心。微軟發言人雖然表示這些服務以某種形式仍存在,但它們的地位顯然已經發生變化,不再是之前的樣子,要么被重新命名,要么與其他產品合併。
這種變化引起了一些前微軟高層的擔憂,他們認為:「現在的Azure AI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轉變為OpenAI的技術支持,而不再是一個引領創新的引擎。博伊德團隊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維護OpenAI服務,而不是推動內部創新。這種轉變雖然可能有助於商業成功,但在創新方面卻顯得有所欠缺。”
然而,Azure OpenAI服務的成功也證明了微軟與OpenAI合作的商業價值。這項服務擁有數百名開發人員的支持,他們致力於協助使用OpenAI GPT模型的微軟Azure雲端服務客戶取得更好的業務成果。有些微軟員工與OpenAI合作非常密切,他們可以自由進出OpenAI的辦公室,有些OpenAI員工也可以造訪微軟的工作場所。
微軟並未全面依賴OpenAI
微軟人工智慧平台團隊近期經歷了領導層的重大調整,此前負責產品的高階主管約翰·蒙哥馬利(John Montgomery)被Instacart前營運長阿莎·夏爾馬(Asha Sharma)取代。
該團隊致力於提供所謂的“模型即服務”,即透過API為客戶提供存取人工智慧模型的服務。
除了與OpenAI的緊密合作之外,微軟也正在積極擴展企業客戶的模型庫。為了豐富其服務內容,微軟最近對法國新創公司Mistral AI進行了1,600萬美元的投資。這項投資不僅將Mistral的模型納入微軟的服務體系,也為客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包括其他約1,600種模型,甚至包括來自Cohere和Meta的模型。
微軟一位高層明確表示,公司不會將「模型即服務」和雲端服務僅僅限制在OpenAI模型之內。他強調:“確保在基礎設施上提供最廣泛的模型選擇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
對於微軟對Mistral AI的投資,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微軟在策略上遠離OpenAI的舉動。然而,微軟高層表示,考慮到這筆投資的規模相對較小(1,600萬美元,相比之下OpenAI獲得了130億美元的投資),因此不應將其解讀為微軟與OpenAI之間的疏遠,而是有助於分散反壟斷監管機構的注意力。
這位高層還解釋說:“人們往往喜歡將事情戲劇化,但在這個問題上,數字本身就說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