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正在改變魚類覓食行為可能導致物種滅絕
一項研究表明,水溫升高會導致魚類改變對獵物的選擇,轉而選擇體型較小、數量較多的物種,從而有可能因代謝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增加物種滅絕的風險,這凸顯了海洋生態系在氣候變遷面前的脆弱性。
根據《自然-氣候變遷》雜誌最近的一項研究,魚類正在調整它們的狩獵和進食模式,以應對海洋溫度的升高。在德國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中心(iDiv)和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學研究人員的領導下,研究人員發現波羅的海的魚類會透過消耗它們最先遇到的獵物來應對溫度的升高。這種覓食行為的變化導致魚類選擇數量更多、體型較小的獵物。在所有溫度條件下,它們所處環境中的小型獵物包括脆星、小型甲殼類動物、蠕蟲和軟體動物。魚類和許多其他消費物種一樣,在氣溫升高時需要更多的食物,因為它們的新陳代謝也會加快。雖然更豐富的獵物能提供直接的能量來源,但這種所謂的靈活覓食行為意味著魚類會失去機會,無法透過捕食能提供更多熱量的大型獵物來滿足長期的能量需求。歐洲比目魚(Platichthys flesus)是一種坐等掠食者,也是研究資料庫中的六個物種之一。圖片來源:J Fredriksson,維基共享資源
食物網模型計算顯示,魚類的能量需求與其實際食物攝取量之間的這種不匹配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物種在氣候變暖的條件下滅絕,魚類最終會因為攝入的食物不足以滿足其能量需求而餓死。該模型也可應用於其他消費物種,它表明,對於食物鏈中較高的物種來說,情況尤其如此。作者認為,整體而言,這種靈活的覓食行為可能會使生物群落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第一作者、iDiv 和耶拿大學的Benoit Gauzens 解釋說:「人們通常認為,物種會調整它們的覓食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消耗能量,但這些發現表明,魚類以及其他動物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低效方式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壓力”。來自魚胃的數據研究人員分析了基爾灣六種重要商業魚類十年來的胃內容物數據,這些魚類的覓食策略各不相同。例如,歐洲比目魚(Platichthys flesus)等比目魚往往是坐等掠食者,而大西洋鱈魚(Gadus morhua)則是更積極的覓食者。研究人員使用了波羅的海西部基爾灣六種不同魚類胃內容物的資料庫。圖片來源:N-愛因斯坦,維基共享資源這些數據從1968 年到1978 年常年收集,有助於了解魚類的飲食情況–它們胃裡的食物–以及在不同溫度下它們所處環境中存在的獵物。胃內容物表明,隨著水域溫度升高,魚類逐漸將注意力從數量較少的獵物轉移到數量較多的獵物上。萊布尼茲淡水生態與內陸漁業研究所(IGB)的合著者格雷戈爾-卡林卡特(Gregor Kalinkat)補充說:”波羅的海和其他地方的魚類物種正面臨著多種人為壓力,如過度捕撈或污染。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更高效的獵物搜尋行為可能是導致魚類種群無法恢復的另一個因素,而這一因素迄今為止一直被忽視。”利用這些見解,研究人員隨後使用基於理論群落的數學食物網模型,計算了在不同溫度下覓食行為的變化對其他物種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溫度升高時,這種覓食行為的變化會導致更多的消費物種(如魚類)滅絕。這些物種的滅絕反過來又會對群落中的其他物種產生連鎖反應。”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覓食行為通常是維持生態系統高度生物多樣性的關鍵,」高贊斯補充說。”因此,令人費解的是,在氣溫升高的情況下,這一點可能並不完全正確。”儘管這些發現令人震驚,但由於目前這些發現都是基於理論模型,因此其意義尚待估計。今後,研究人員希望在自然環境中檢驗這個機制,並研究不同的生物,看看它們的覓食行為是否會出現類似或不同的變化。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