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醫院警報提示音每年可能造成數百人死亡
醫院工作人員每班最多能聽到1000 次警報聲,而這種超負荷的感覺正在奪走數百人的生命。新的研究表明,有一種解決方法可以顯著改善這種情況,同時讓關鍵設備不再那麼煩人。
任何去過醫院的人,無論是病人還是訪客,都知道”嘟嘟”的警報聲有多煩人。無論你在醫院的哪個區域,都很難擺脫這種噪音。我深有體會。身為一名前重症監護室護士,我親身經歷過病人監視器、靜脈輸液幫浦、呼吸器和透析機發出的刺耳警報聲。而且,根據墨菲定律,它們往往會同時響起。
雖然它們傳遞著有關病人安全的重要訊息,但醫護人員每班可能會接觸到多達1000 個警報。然而,一項研究發現,在重症監護病房環境中,只有15% 的警報與臨床相關。大量的錯誤警報可能會導致”警報疲勞”,即由於感覺超負荷而引起的脫敏,從而導致錯過警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報告稱,2005 年至2010 年間有566 例與警報相關的死亡。
臨床警報器對醫療保健的重要性促使全球標準的引入,以確保製造商之間的一致性。因此,現在許多警報器在音色(聲音的特徵或品質)、頻率和音調方面都是一樣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嘗試了不同的音樂聲,以了解如何改進醫院警報器。
‘
自2015年以來,該研究的兩位作者約瑟夫-施萊辛格(Joseph Schlesinger)和邁克爾-舒茲(Michael Schutz)一直在研究音色如何能讓較柔和的聲音吸引忙碌的醫務人員的注意。施萊辛格是美國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麻醉師,舒茲則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音樂認知研究員。他們發現,具有”衝擊性”音色、包含短促高頻能量的聲音(如碰酒杯的聲音),即使音量較小也能脫穎而出。相反,沒有高頻成分的響亮、”平淡”的音調(例如卡車倒車時發出的”嘟嘟”聲)則會消失。
研究人員招募了42 名年齡在17 至23 歲之間、聽力正常的參與者,向他們展示了六種警報:一半是根據標準警報設計的音色,另一半是根據木琴聲音設計的新音色。之所以選擇木琴這種打擊樂器,是因為它能讓人感受到悅耳動聽,而且能在眾多樂器中脫穎而出。研究人員評估了受試者對不同警報的煩擾感知以及他們識別警報的能力。
簡單的音色替換就能顯著降低警報的煩擾感。與醫療設備中廣泛使用的標準音調相比,在88% 的情況下,複雜的打擊樂音色被認為不那麼令人討厭。他們也發現,音色豐富的警報旋律並不比標準的醫院蜂鳴聲更難辨識。
研究人員說:「這些調查顯示,音樂音色可以在不損害警報可學性的情況下大大降低感知到的煩擾–這為改進警報設計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步驟,同時避免了醫療設備中警報聲過大的現有問題。”
未來的研究將探討不同的音色如何影響其他重要的感知問題,例如警報的可偵測性。
樂器的聲音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的聽覺創新和數千小時的個人練習,相信以音樂為基礎的警報設計可以改善對病人的監控、護理和安全。
這項研究發表在《圍術期護理和手術室管理》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