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遺址上發現的榛果殼可以記錄採集時的環境揭示我們祖先生活的世界
如果我們能站在中石器時代祖先稱之為家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周圍有什麼?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透過研究保存了數千年的古代榛果殼,來確定考古地點周圍的微生境是茂密的森林還是更開闊的草地。這種方法可以揭示數千年前當地生態系統的面貌,並揭示人類在漫長歲月中對這些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
考古學家採集土壤中的花粉樣本,以了解遺址植被的變化:這是作者分析榛果殼的輔助技術。圖片來源:Nils Forshed
考古學家研究古代遺址中榛果的碳同位素值,以了解當地樹林的特徵。
《環境考古學前線》(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一文的第一作者、牛津大學的艾米-斯泰林(Amy Styring)博士說:”透過分析從瑞典南部考古遺址(從中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營地到北歐最大、最豐富的鐵器時代定居點之一)中發現的榛子中的碳,我們發現榛子是從逐漸開放的環境中收穫的。”
幾千年來,北歐的人類一直將榛果樹作為材料和食物的來源。對於在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採集數百枚榛果的人來說,榛果是寶貴的資源。
文章的資深作者、瑞典隆德大學的Karl Ljung 博士說:”堅果是一種極好的能量和蛋白質來源,可以長期儲存,整粒或磨碎後食用。果殼也可以用作燃料”。
與所有植物一樣,榛樹也含有碳,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即同位素。不同碳同位素的比例受葉片細胞和周圍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比例的影響而改變。在榛樹等植物中,這一比例受陽光和水分供應的影響很大;在瑞典等不缺水的地方,陽光對這一比例的影響更大。在其他爭奪陽光的樹木較少、光合作用率較高的地方,榛樹的碳同位素值會更高。
Ljung 解釋說:”這意味著,在考古遺址上發現的榛子殼可以記錄採集時的開放環境。這反過來又告訴我們更多關於當時人們覓食的棲息地的信息。”
收集資訊
為了測試考古樣本中是否存在這種影響,科學家們從瑞典南部三個地點不同光照度下生長的樹木上採集了榛子,並分析了其碳同位素值的變化以及這些值與樹木所處光照度之間的關係。然後,他們研究了同樣在瑞典南部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榛子殼的碳同位素值。他們從四個中石器時代遺址和十一個從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遺址中選擇了貝殼碎片,其中一些遺址曾在不止一個時期被人佔據。
利用參考值和考古結果,考古學家建立了一個模型,將榛果樣本歸入三個類別之一:封閉、開放和半開放。由於單一榛果的碳同位素自然會與生長在類似環境中的其他榛子的碳同位素略有不同,因此科學家使用了每個遺址的多個樣本,並評估了生長在封閉或開放環境中的榛子的比例。
成長變化
科學家發現,中石器時代的堅果是從較封閉的環境中採集的,而近代的堅果則是在較開闊的環境中採集的。到了鐵器時代,為這項研究採集榛果樣本的大多數人都是從開闊地而不是林地採集堅果的,他們的微生境已經完全改變,這與花粉分析得出的環境重建結果是一致的,但在花粉記錄稀少的地方,同位素分析可以用來直觀地描述當地環境。
Styring說:”我們的研究為將環境變化與人類的覓食活動直接聯繫起來並重建他們所利用的微生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們希望直接對更多考古遺址和環境中的榛子殼進行放射性碳定年法和碳同位素測量。這將更詳細地了解過去的林地和景觀,有助於考古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或許還能幫助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今天林地的使用和變化。”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