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電池新方案登《自然》:10分鐘快速充放
根據浙江大學官微,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範修林研究員團隊開發並驗證了一套新型極端電解液設計原則,打破了傳統的鋰離子傳輸模式,並為具有特殊物化性質的電解液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研究途徑。
基於此理念,團隊設計出一款新型電解液,不僅能支援高比能鋰離子電池在-70℃到60℃的超寬溫區內進行可逆地充放電,還可以使得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在10分鐘內完成快速充放電。
範修林研究員介紹,在鋰電池中要實現快充的突破,電解液的特性至關重要,而傳統電解液中的鋰離子傳輸模式無法實現鋰離子的快速遷移。
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套溶劑篩選原則,在幾萬種溶劑中篩選出23種“潛力溶劑”,配製出多種電解液,製作成鋰離子軟包電池,展開實證研究。經過4年的研究,浙大科研人員最終確定了電解液的最佳配方。
相關測試數據表明,範修林團隊提出的新型電解液在25℃室溫下的離子電導率是目前商用電解液的4倍,在-70℃時高於商用電解液3個數量級以上。
範修林認為,目前電池成本較高,可率先在極地科考、空間探測、海底探勘等極端溫度情況中應用。而隨著電解液技術的不斷攻關迭代,範修林對新型鋰離子電池組裝到新能源汽車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