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裁員的矽谷大廠:除了AI,其它都是將就
如果矽谷也有中國式網紅路牌,那麼寫上「我在矽穀不想被裁員」一定十分應景。放眼望去,近期科技企業財報情勢一片大好,裁員浪潮卻仍在不斷蔓延。 1月31日,微軟宣布第二財季營收620.20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610億美元並創下微軟的季度營收最高紀錄。 AI需求驅動了微軟雲端業務增收,功不可沒。財報利好下,微軟市值也一度超過蘋果,登頂全球第一。
再來看看在同日宣布財報數據的Google母公司Alphabet,去年第四季實現營收863.1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成長13%,高於分析師預期的853.6億美元,雲端業務也實現首次獲利。谷歌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將這一成長歸因於公司對生成式AI的投資。
財報欣欣向榮,員工卻叫苦不迭?讓我們一起來盤一盤微軟、谷歌這兩大科技企業近期的裁員狀況。
1.瘋狂裁員,只為給AI讓路?
國內職場動態看脈脈,那矽谷裁員情況就得看layoff.fyi了。數據顯示,2024年,103家科技企業進行了裁員,2,8963名員工失去了飯碗。其中,電子支付公司PayPal大筆一揮,裁掉2,500人,微軟則在開年就裁掉1,900人。
回望2023年,Google、Meta、亞馬遜、微軟均為裁員重災區,裁員人數約一萬。
具體而言,Google近日披露的財報指出,2023年谷歌解雇了12,000多名員工,光是在遣散費和其他費用上就花費了21億美元。而且裁員費用還在增加,2024年剛過一個月,Google就已經花了7億美元用來裁員。
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上,皮查伊將2024年稱為Alphabet 的“Gemini時代”,也就是Google的AI語言模型,預計該模型將適用於谷歌的所有核心產品。
「Gemini 是我們成立Google DeepMind 時的願景中第一個被實現的,它將我們兩個世界級的研究團隊聚集在一起。」皮查伊說。 Gemini Ultra 也即將作為Gemini 的升級版推出,並將嵌入Google的搜尋產品中。這和微軟將ChatGPT整合到New bing如出一轍。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裁員雖花了不少遣散費,但預計將會大幅削減辦公成本(包括在昂貴的灣區等地)。根據統計,2023年,因關閉辦公室的各項必要支出,Google花費總計18億美元。
在去年冬天大規模裁員1,0,000名員工後,微軟上周宣布計畫在電玩部門再裁員1,900個職位(約佔員工總數的8%),包括Xbox 和動視暴雪。
有媒體通報動視暴雪已經解雇了電競部門的60名員工,目前員工總數僅12人。鬥陣特攻聯賽OWL 主持人Soe Gschwind 在X 平台發文聲稱自己被暴雪解僱,守望先鋒聯賽主播兼解說員Matt Morello 也發文表示沒能逃過被解僱的命運:「就像許多其他出色的電競人一樣,我被暴雪解雇了」。
微軟的大肆裁員與其想要專注於AI賽道不無關係。
微軟董事長兼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表達了對於發展AI的決心:「我們已經從談論AI轉向了規模化應用AI。透過讓AI滲透進技術堆疊的每個層面,我們正在贏得新客戶,並幫助各個業務領域獲得新的利潤和提高生產效率。”
2、被裁員後,如何「自救」?
翻看社群平台X上的熱門帖子,Google、微軟、亞馬遜等企業的前員工求職資訊越來越多。
「在Tik Tok上看我失業」更是成為熱門話題,許多失業人士將自己的經歷製作成影片在Tik Tok上進行發布。
許多員工也有“先見之明”,在去年的裁員潮過後就為調組做準備,並學習AI相關知識。 GitHub 的2023年Octoverse 報告指出,該平台上92% 的開發人員正在使用或試驗AI 編碼工具。
CNBC的一篇報導稱,科技工作者也正在放棄股權和所謂的就業前景,以換取更穩定的發展。
根據科技面試平台Karat 的2023年數據,非科技企業公司成功聘用了每10名求職者中的9名,而注重成長的大型科技公司僅聘用了兩名。 2020年,高速成長的科技企業吸引了更多的求職者,但經濟波動和科技企業的一系列操作已經改變了這一局面,非科技企業反而更受求職者歡迎。
招聘服務提供商Karat 總裁兼聯合創始人傑夫·斯佩克特(Jeff Spector) 表示:“正如投資者紛紛逃往安全地帶一樣,求職者也紛紛逃往安全地帶。”
“求職者正在為了安全而犧牲利益。”
考慮到長期的高壓力、總體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和裁員,這種逃往安全的地方是有道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因素打破了求職者對於矽谷和西雅圖等科技中心的“濾鏡」。
一名來自FAANG (美國市場上五大最受歡迎和表現最佳的科技股,包括Fcaebook、蘋果、亞馬遜、奈飛、谷歌)的員工在Reddit 帖子中寫道:「老實說,我更關心金錢。我覺得換公司是獲得我想要的東西的更好途徑,而不是瞄準不一定會發生的晉升。”
根據科技招聘平台Dice 的2023年的《An Overview of 2023 Tech Sentiment》報告,總體而言,60% 的科技工作者有興趣在2024年離職,這一比例高於前一年的52%。這為非科技企業吸引科技人才提供了重大競爭機會。
矽谷非科技企業也開始用更可靠的承諾來吸引人才,優先考慮現金而不是短期內可能無法保值的股權。此外,它們不會將辦公地點局限於西雅圖、矽谷這樣的科技中心,而是可以讓求職者生活在物價較低的城市並減少通勤時間。這樣一來,非科技企業的優勢就進一步凸顯了。
Dice 執行長Art Zeile 也給求職者指明了方向,表示航空航太、諮詢、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和教育產業最需要科技人才。在他看來,科技工作者在這些企業可以更好地實現work life balance。
3.直面轉型,學習AI工具
疫情期間,許多人因出行不便而選擇了“宅”,也為科技產品、電子消費品、線上應用帶來了增長機遇,所以許多科技大廠在此期間不斷擴張,吸收人才。
當使用者的生活回歸線下,科技企業難免會重新整合組織結構。而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強化自己的技能包,或許是全球科技業從業人員的新風向。
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處處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