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頭上的歷史:科學家揭開馬來西亞古代岩畫的悲傷故事
格里菲斯社會與文化研究中心(Griffith Centre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Research)的研究人員與沙撈越博物館部(The Sarawak Museum Department)合作,首次對沙撈越瓜西雷洞穴(Gua Sireh Cave)的圖畫進行了測繪,並在測繪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悲慘的衝突故事。
研究人員成功測定了沙撈越Gua Sireh 洞穴中的木炭圖畫的年代,揭示了公元1670 年至1830 年間原住民抵抗邊境暴力的故事。這幅用竹炭創作的藝術品描繪了狩獵、打鬥和舞蹈的場景,揭示了該地區的衝突和殖民歷史。以上是過時的岩畫。圖片來源:安德里亞·賈蘭多尼
聞名遐邇的瓜錫雷石灰岩洞穴位於馬來西亞婆羅洲島的沙撈越西部,洞穴壁上有大量炭筆劃,每年吸引數百名遊客前來參觀。
該遺址位於沙撈越首府古晉東南約55 公里處,由比達尤人(當地原住民)與沙撈越博物館部門合作管理,這些圖畫描繪的是公元16 世紀和1800 年代原住民反抗邊境暴力的場景。
這些圖畫的放射性碳年代為公元前280 年至120 年(公元1670 年至1830 年),與該地區衝突日益加劇的時期相吻合,當時控制該地區的馬來精英對包括比達尤人在內的原住民山地部落造成了慘重的傷亡。
據研究小組所知,這些放射性碳年代是首次對馬來西亞岩石藝術進行年代測定。這項研究的共同負責人吉莉安-亨特利博士說,第一步是確定這些圖畫是用什麼繪製的。
她說:”我們想確認這些圖像是用木炭繪製的,因為可以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的物質數量有限。我們研究的是碳的衰變同位素,這意味著材料必須是含碳的,我們(與合作者西澳大利亞大學的Emilie Dotte-Sarout 博士)的分析確定使用了不同種類竹子的木炭。由於是在石灰岩上繪製的,它們保存得非常完好。”
從菲律賓到東南亞中部島嶼,穿過婆羅洲和蘇拉威西島再到馬來西亞半島發現了大量黑色圖畫,瓜錫雷洞穴的藝術品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們被認為與南島語系民族的散居有關。
同樣由格里菲斯社會與文化研究中心領導的先前年代測定工作已經確定了菲律賓的類似圖畫,這些圖畫早在公元前約3500 年就已繪製完成,而在蘇拉威西島南部則早在公元前約1500 年就已繪製完成。
“該地區的黑色圖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亨特利博士說。”我們在Gua Sireh 所做的工作表明,這種藝術形式直到最近才被用來記錄原住民遭受殖民化和領土暴力的經歷。”
顯示岩石藝術年代的信息圖。資料來源:盧卡斯-亨特利(Lucas Huntley)的數字追踪和設計。
聯合帶頭人、特聘教授保羅-塔孔(Paul Tacon)說,研究小組從以前在該地區的工作中了解到,婆羅洲西北部(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和沙撈越州)的岩畫以人物、動物、船隻和抽象幾何/線性設計的圖畫為主。
他說:”在Gua Sireh,人們頭戴頭飾–有的手持盾牌、刀和矛–在狩獵、屠宰、捕魚、戰鬥和舞蹈等活動場景中被繪製出來。根據介紹的動物等主題,我們有了關於他們年齡的線索,但我們真的不知道他們有多大年紀,所以很難解釋他們可能意味著什麼”。
比達裕族後裔、沙撈越博物館部館長莫哈末-謝爾曼-紹菲-威廉先生說,比達裕族口述歷史為我們了解這些日期提供了信息,他們至今仍對該遺址負有監護責任。
他說:”比達尤人回憶起Gua Sireh 在19 世紀早期的領土暴力事件中被用作避難所,當時一位非常嚴厲的馬來酋長要求他們交出自己的孩子。他們拒絕了這一要求,並撤退到Gua Sireh,起初他們在那裡擋住了一支300 人的武裝隊伍,這支隊伍試圖從下方約60 米的山谷進入洞穴。他們遭受了一些損失(兩名比達尤人被槍殺,七名比達尤人被俘虜/奴役),但當大部分部落成員從最大洞穴入口後面的通道逃出時,他們保住了自己的孩子。”
“畫中的人物手持獨特的武器,如專門用於戰鬥或保護的潘達(Pandat),以及兩把短刃的帕朗伊朗(Parang Ilang),這是白人統治婆羅洲最初幾十年戰爭中使用的主要武器”。
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和格里菲斯大學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