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7月人民幣全球支付佔比突破3% 為有記錄以來第二次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週三(8月23日)發布的月度報告顯示,2023年7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躍貨幣的位置,佔比升至3.06%,為連續第六個月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人民幣有紀錄以來第二次在全球支付佔比中超過3%。
人民幣佔比上一次突破3%還要追溯到2022年1月。當時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比例達到了3.2%,打破了此前在2015年創下的紀錄。
有經濟學家表示,從外貿企業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佔比持續上升,將有助於出口企業規避外匯匯兌風險和損失。
人民幣今年在全球支付佔比中的持續攀升背後,本身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年內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接連傳來了新消息。
從我國完成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液化天然氣,到人民幣超越歐元成為巴西外匯儲備中第二大貨幣,再到阿根廷首次使用人民幣償付外債,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支付貨幣等功能正不斷增強。
SWIFT報告的其他看點
除了人民幣愈發受到歡迎外,此份SWIFT報告還不乏其他一些頗受矚目的變化。
根據SWIFT本週三發布的最新報告,美元作為全球支付貨幣的使用量在上月大幅增加,7月以46.46%的創紀錄支付佔比再度蟬聯第一。而十年前,這一比例還僅略高於三分之一。
雖然SWIFT的數據並不涵蓋整個貨幣市場,但其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美元在國際金融中的作用依然強勁——即使全球不少國家已經在朝著更為多元化的儲備方向發展。例如,由新興市場國家組成的金磚國家集團創立的多邊貸款機構的目標,是將以本幣融資的比例從不到20%提高到30%。
美元在SWIFT報告中的支付份額不斷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歐元為代價的——7月份歐元支付佔比已下降到了24.42%,為歐元問世以來的最低。
7月支付佔比位於歐元和人民幣之間的是英鎊和日元,兩者的比重最新分別為7.63%和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