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對被利用的恐懼正使我們的科學進步停滯不前
科學是一項協作工作。我們現有的知識是無數代科學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的見證。然而,在當代學術界,競爭日趨激烈,這往往不利於研究人員個人的發展。對於正在努力建立聲譽和獲得終身教職的早期專業人員來說,這尤其具有挑戰性。今天的學者常常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場爭奪引用、榮譽和資金的競賽中。
因此,可以理解的是,許多科學家越來越不願意合作,不願意通過分享工作成果來幫助同行。他們會”隱藏”自己的原始數據,儘管這些數據是經過多年努力才收集到的。他們也會隱瞞那些失敗的或被證明無關緊要的實驗。所有這些做法都會導致不同的團隊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進行同樣無用的研究上,而不是取得進一步的進展和為世界知識做出貢獻。
與此同時,近年來,開放科學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推動:這是一場支持和讚美建立在透明、協作和共享基礎上的一整套良好實踐的運動。
因此,慕尼黑大學和馬爾堡大學的一個德國社會心理學家團隊對歐洲和北美的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以找出促使研究人員對同事隱瞞知識的原因。他們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開放獲取的同行評審學術期刊《社會心理學通報》上。
實驗室中的研究人員。圖片來源:羅達-貝爾(Rhoda Baer)/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知識隱藏是個問題,不僅對私營經濟如此,在學術界也是如此。也許有人會說,科學領域的知識隱藏問題更大,因為科學的目的應該是獲取、審查和傳播知識,”研究報告的作者解釋道。”如果科學家們傾向於向同行隱瞞他們所知道的知識,那麼科學知識的積累就不可能實現,科學也不會最大限度地發揮發現真理的集體努力,而只會產生互不關聯的、孤立的、很可能不可複制的單一效應”。
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一種名為”受害者敏感性”的特定人格特質可以預測科學知識的隱藏。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研究人員都有一種潛在的恐懼,害怕被他人利用,因此對同事更加懷疑。
研究小組還測試了提醒參與者他們的”研究人員”身份是否會幫助或阻礙合作。他們觀察這種方法影響的動機與之前的研究有關,這些研究表明,人們傾向於偏愛屬於自己群體的人。
但令人驚訝的是,當其中一項研究的參與者的”研究者”身份意識被激活時,他們實際上變得更加多疑,並準備隱藏自己的知識。對此的一種解釋是,”研究人員”的身份提醒激活了一種阻礙性的自我刻板印象:研究人員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但卻冷酷無情,而不是充滿愛心和合作精神。
研究報告的作者指出,好消息是,在參與者中,隱藏知識的意圖很低。不過,作者警告說,這其中可能存在偏見。自願參與這些研究的研究人員很可能一開始就比較合作。此外,在自我報告的情況下,參與者可能會試圖把自己表現得更討人喜歡。
研究小組總結說:”我們可能需要改變對自己作為研究人員的刻板印象,以便在科學家之間建立信任,創造共享環境。研究人員的身份應該包括合作、以他人為導向和值得信賴:這是一種代表知識共享而非知識隱藏的社會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