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可能並非壞事科學家指出這可能是大腦的一種功能特徵
神經科學家公佈了研究”遺忘”並非壞事這一概念的實驗的初步發現,遺忘可能是一種學習形式–並概述了支持其核心觀點的結果。此前,這些科學家提出,我們檢索某些記憶的能力的變化源於環境反饋和可預測性。他們認為,遺忘不是一種缺陷,而是大腦有意為之的特徵,使大腦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神經科學家認為,”遺忘”可能是一種學習形式,有利於在動態環境中靈活行事。他們的實驗測試表明,記憶並沒有真正丟失,而是儲存在可以重新激活的記憶體中。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記憶可以通過自然和人工線索找回,這對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有一定影響。
他們推斷說,在我們和許多其他生物所生活的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遺忘某些記憶是有益的,因為這可以使行為更加靈活,決策更加明智。如果記憶是在與當前環境並不完全相關的情況下獲得的,那麼遺忘它們可能是一種積極的變化,會改善我們的福祉。
他們在國際權威期刊《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系列新實驗研究中的第一項,這些研究調查了自然、”日常”遺忘的效果,以及正常遺忘過程如何影響大腦中的特定記憶。
研究小組研究了一種被稱為”追溯干擾”的遺忘形式,在這種形式中,時間上相近的不同經歷會導致最近形成的記憶被遺忘。在他們的研究中,小鼠被要求將一個特定的物體與特定的環境或房間聯繫起來,然後辨認出從原來環境中移走的物體。然而,如果允許競爭經驗”干擾”第一段記憶,小鼠就會遺忘這些聯想。
遺忘可能是大腦的一種功能特徵,它使大腦能夠與動態環境進行動態互動。資料來源:諾拉-拉施勒博士
為了研究這種形式的遺忘對記憶本身的影響,神經科學家們在這些小鼠的大腦中用基因標記了一種情境”鐫刻”(存儲特定記憶的一組腦細胞),並跟踪了遺忘發生後這些細胞的激活和功能。最重要的是,他們利用一種叫做光遺傳學的技術發現,在不止一種行為情況下,用光刺激這些”記憶痕”細胞可以找回明顯丟失的記憶。此外,當小鼠獲得與遺忘記憶相關的新體驗時,”丟失”的記憶單元就會自然恢復活力。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生物化學與免疫學學院和聖三一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托馬斯-瑞安(Tomás Ryan)博士是剛剛發表的這篇期刊文章的主要作者。
瑞恩博士的研究團隊位於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TBSI):”記憶存儲在被稱為’記憶單元’的神經元集合體中,成功回憶這些記憶需要重新激活這些集合體。從邏輯上推斷,當記憶細胞無法被重新激活時,就會發生遺忘。然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記憶本身仍然存在,只是特定的組合沒有被激活,因此無法喚起記憶。這就好像記憶儲存在一個保險箱裡,但你卻記不起打開保險箱的密碼”。
愛爾蘭研究委員會(IRC)研究生學者、三一學院萊恩實驗室的這項研究帶頭人利維婭-奧托雷(Livia Autore)博士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記憶體之間的競爭會影響回憶,被遺忘的記憶痕跡可以被自然和人工線索重新激活,也可以被新信息更新。環境變化的持續流動會導致多個記憶片段的編碼,這些記憶片段會競相得到鞏固和表達。”
“因此,雖然有些記憶可能不受干擾地持續存在,但有些記憶會受到新信息和流行信息的干擾。然而,受到干擾的記憶仍然可以被周圍的線索重新激活,從而導致記憶的表達,或者被誤導或新奇的經歷重新激活,最終形成更新的行為結果。”
由於我們現在知道”自然遺忘”在某些情況下是可逆的,因此這項工作對疾病狀態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這些日常遺忘過程可能會被大腦疾病錯誤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