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靈長類動物的好奇心:來自印度尼西亞雨林的新發現
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未知世界的動力。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往往是深入了解它。然而,這種想法與我們在進化過程中最接近的同類–類人猿的行為並不完全一致。儘管數十年來的研究表明,圈養的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在受控環境中對新奇的物體表現出好奇心,但在野外卻很少見到這種互動。
印度尼西亞自然棲息地中的蘇門答臘猩猩。圖片來源:Suaq 項目
因此,人們對猿在其進化的自然棲息地中如何應對新奇事物幾乎一無所知。現在,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MPI-AB)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地測量了野生猩猩第一次接觸陌生物體時的行為。
實驗在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中進行,結果發現,社會、環境和年齡等因素共同作用,使紅毛猩猩更有可能進行探索。這項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揭示了激發猩猩好奇心的條件,並為我們自己的好奇天性如何進化提供了啟示。
研究小組在蘇門答臘島的一個長期監測點Suaq Balimbing 對猩猩進行了研究。幾十年來,該監測點的猩猩已經習慣了人類的存在,從而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察野生類人猿的難得機會。蘇阿克項目主任、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卡羅琳-舒普利(Caroline Schuppli)對野生猩猩在面對陌生事物時的反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好奇心是驅動人類學習和創新的非凡能力的一種特質,”MPI-AB 小組負責人舒普利說。”如果我們想知道這種特質是如何在我們身上進化的,我們就必須研究我們的近親。”
猩猩在試驗過程中圖片來源:N. Oliver-Caldwell / Suaq 項目
好奇心描述了個體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以前曾對類人猿進行過研究;然而,由於研究野生動物存在後勤方面的困難,幾乎所有的試驗都是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進行的。舒普利說:”我們知道,類人猿在動物園安全可控的條件下,會對探索充滿好奇。但這些結果對我們進化史上真正引發或抑制好奇心的原因知之甚少”。
大約十年前,Schuppli 和合作者首次嘗試通過一項受圈養研究啟發的實驗來評估野生猩猩的好奇心。他們在蘇阿克漫遊,在森林裡撒下各種異物讓猩猩尋找:一面鮮紅的旗幟;塑料花和水果;一個毛絨玩具。結果很明顯。”它們幾乎沒有靠近過任何物品,”她回憶道。”你可以看到它們在森林裡繞了一大圈,以躲避實驗”。
舒普利意識到,要測試猩猩對自然界中新奇事物的反應,就必須重新想像過去的範式。挑戰在於如何用新奇的東西吸引它們,但又要足夠熟悉,不至於嚇跑它們。多年來,舒普利不斷完善著這樣一種東西:一塊樹幹,上面有一個天然的樹洞,裡面裝滿了當地的森林蜂蜜。樹洞和食物都很熟悉,但以不尋常的方式使用這些東西則代表了一種新穎的覓食方式。舒普利與當地和國際科學家團隊一起,將實驗用的木頭吊到離猩猩大約10 米遠的樹上,然後觀察發生了什麼。
試驗期間,猩猩在新木頭附近平均逗留了30 分鐘。在這段時間裡,它們對新木頭進行了長時間的深入觀察和近距離探索。不過,總的來說,猩猩很少直接接觸樹枝;即使接觸,它們也經常使用工具,如棍子。”猩猩相當謹慎,”來自印度尼西亞國立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員、本研究的共同作者特里-拉赫梅蒂說。”蜂蜜獎勵本可以很容易地用手指從原木中舀出,但它們還是更喜歡使用工具,這樣就不必進行身體接觸。”
但是,它們的行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利用統計技術,研究小組發現了個體的特徵和環境的特點,這些特徵和特點擴大了探索的範圍。年輕猩猩比成年猩猩更有可能觀察和接近。而且,如果紅毛猩猩看到另一隻紅毛猩猩也朝圓木走去,它們就更有可能靠近圓木。棲息地似乎也起了作用:在食物豐富的地區,猩猩觀察得更多,但接近得更少。
舒普利說:”一方面,研究結果證實了我們的預感,即野生猩猩並不熱衷於探索新的物體。這可能是因為在自然界中,猩猩長期生活在穩定的棲息地,很少有新奇的事物出現。因此,接近未知事物的潛在風險不會超過潛在回報。另一方面,實驗表明,猩猩的行為具有靈活性。猩猩有可能對自然界中的新奇事物感到好奇,但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如此。通過在野生種群中進行實驗測試,我們確定了這些條件”。
在這些條件中,舒普利認為社會因素最具啟發性。她說:”猩猩是所有類人猿中最不善於社交的動物,但我們發現,交往夥伴的存在會增加它們的好奇心。這對於理解學習和創新–好奇心的產物,人類成功的動力–有著引人入勝的影響。我們通常認為學習和創新是單打獨鬥的行為,但在我們的早期歷史中,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如果說新奇是火花,那麼我們的社會生活可能提供了助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