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印度無法挑戰中國製造中心地位富士康“中國加一”戰略難成功
據英國媒體報導,為了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生產依賴,一些跨國公司試圖推行所謂的“中國加一”戰略,並且把印度視為一個重要選擇。然而,中國台灣地區富士康公司的遭遇表明,“中國加一”戰略存在局限性,印度也無法成為像中國這樣的全球製造中心。 其實,早在15年前,富士康就已開始投資印度。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富士康印度員工的數量也只有5萬人,佔其100萬全球員工總量的5%。富士康謹慎轉向印度製造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一些跨國公司主張“中國加一”戰略,試圖降低對中國的生產依賴。富士康也再次啟動了擴大印度製造的努力。兩週前,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前往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討論在該邦開展更多投資。結果,鄰近卡納塔克邦的兩名部長也找到他,與他單獨會面,並在後來發布的文件中稱,富士康也打算在該邦建兩家工廠。不過,富士康堅稱沒有承諾參與任何項目。但是,卡納塔克邦政府的遊說表明,隨著蘋果和其他科技公司希望實現生產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印度各邦正在醞釀一場激烈的競爭,都想吸引富士康在各自地區開展更多投資。劉揚偉會見印度總理莫迪 近幾個月,富士康尋求擴大印度製造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進展。富士康在海得拉巴附近的一家工廠已經破土動工。當地政府官員表示,這家工廠將生產智能耳機。富士康還在卡納塔克邦首府班加羅爾的機場附近拿到了一塊土地,用於開設iPhone工廠。富士康內部簡報顯示,富士康還計劃在海德拉巴附近建造另一座工廠,在卡納塔克邦再建兩個工廠。目前,這些工廠正處於規劃階段。目前,印度為富士康貢獻了100億美元的年營收,佔據該公司2022年2160億美元營收的4.6%,是2021年2%佔比的兩倍多。過去一年,劉揚偉至少兩次訪問印度。他預計將在周一公佈第二季度業績時向投資者介紹他的印度計劃。摩根大通亞洲科技研究主管戈庫爾·哈里哈蘭(Gokul Hariharan)表示:“自2018年以來,一直有企業努力建立一個在地理上更加多元化的科技供應鏈。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其中一些努力被推遲了。但是自從去年情況開始變得正常化以來,多元化努力開始提速。”不過,富士康進軍印度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該公司在生產多元化意願和能力上的局限性。中國不可替代市場中存在一種預期,認為印度有朝一日可能會接近中國的製造實力,取得像中國那樣的全球科技製造中心地位。對此,富士康高管和其他觀察人士不屑一顧。“中國仍可以向美國和許多其它外國市場供貨,”富士康的一位高管表示,“在印度,企業建立一個供應鏈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這是合理的,然後它可以成為一個有限地區的生產基地,即印度附近的市場。”富士康印度工廠的工人劉揚偉稱,中國大陸佔富士康全球製造業務的75%,高於疫情前的70%。他沒有為其他地區設定生產比重目標,反映出他對印度的態度顯然是謹慎的。根據富士康的內部簡報,該公司目前在印度擁有9個園區,36家工廠,業務主要集中在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為索尼、小米和蘋果等客戶生產智能手機、功能手機、電視機和機頂盒。印度手機市場一直由中國公司開發的功能手機和Android智能手機主導,但是印度人也開始越來越多地購買高端iPhone手機。蘋果今年在印度開設了首批兩家門店,分別位於孟買和新德里。難以獲得的補貼對於莫迪政府而言,電子產品是其“印度製造”計劃的關鍵組成部分。該計劃旨在促進對印度長期表現不佳的製造業的投資。幾十年來,工廠的工作崗位流向了中國和東南亞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為了獲得更多這樣的工廠崗位,印度向投資者推出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然而,一位接近富士康的人士表示,印度的補貼很難獲得。這位知情人士表示:“根據PLI計劃支付的補貼僅僅基於前一年的出貨量,即使是在允許提前支付補貼的新政策下,比如針對半導體企業的政策,許多企業依據不符合補貼資格。 ”富士康去年與印度金屬石油集團Vedanta達成的協議就是一個例子。兩家公司曾表示,他們打算在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建立一個半導體和顯示器生產基地。然而,富士康卻在上月終止了與這家負債累累的印度公司的合作關係,原因是兩家公司的芯片製造補貼未能獲得政府批准。他們都已表示,打算根據政府修改後的激勵項目分別重新申請補貼。富士康與Vedanta終止合作富士康高管們私下表示,補貼是任何新項目的決定性因素。熟悉富士康決策的人士表示,如果印度預算支持水平合適,該集團的芯片工具子公司富士邁半導體可能會考慮在班加羅爾建廠。與此同時,富士康也在印度尋找生產電動汽車的機會。不過,儘管該公司把未來增長和提升利潤率的希望寄託在這一領域,但其高管認為,要想等到市場成熟,足以證明公司在這一領域採取重大舉措是合理的,還需要數年時間。因此,富士康在印度的業務就只剩下了該集團的傳統主營業務:智能手機製造。“目前我們只做組裝,但每個人都希望我們能夠製造部件和模組,比如外殼和屏幕。”一位富士康高管稱。熟悉富士康計劃的人士表示,這些措施暫時將主要局限於富士康集團旗下公司,因為在該公司的中國大陸供應鏈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國大陸生產商,他們很難獲准進入印度。成本難降另一個大問題是,富士康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其印度業務的成本效益。對於利潤率極低的代工業務來說,這項指標至關重要。業內高管表示,無論是印度,還是越南等其他較新的生產基地,都無法提供富士康在中國運營的那種擁有10萬名工人的單一園區。他們指出,大多數印度工人拒絕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地方工作,不願住在宿舍裡。隨著蘋果推動富士康加快在印度的產量增長,富士康正在測試園區容量的極限,擴建其現有的24個宿舍,並建造新的宿舍。一位熟悉富士康印度業務的人士表示,儘管“極不可能”在印度的任何一個容納10萬或更多員工的園區,但仍有很大空間來擴大員工總量。富士康可以在印度建立一個彼此相距不遠的基地網絡,至少讓一部分員工住在基地內。不過,分析人士認為,這麼做仍會帶來高昂的成本,依舊具有局限性。摩根大通的哈里哈蘭表示:“中國仍將是大批量消費品的主要產地。他們(代工商)可能會為不同的產品增加一兩個生產地,但我們不會再有一個龐大的製造中心(像中國這樣的),這可能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