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 氣候挑戰:全球變暖目標是金融定時炸彈嗎?
由日本聯合國大學前高級副校長大木太乾博士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巴黎協定》中規定的氣候變化目標的經濟可行性取決於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非市場要素的優先次序,該研究發表在IOP 出版社的學術期刊《環境研究通訊》上。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目標的經濟可行性取決於對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等非市場因素的優先考慮。該研究呼籲平衡關注減少氣候變化的成本和效益,同時更加重視健康和生物多樣性。
由來自東京大學、國立環境研究所和京都大學等23 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氣候變化進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綜合考慮了以前被忽視的非市場因素,如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研究小組計算了不同優先系統的氣候變化成本,估計從2010 年到2099 年,包括減緩氣候變化在內的總成本為46-230 萬億美元。
結果表明,減少氣候變化的經濟效益往往與減緩工作的成本相近。研究小組估計,額外的減緩努力所需的成本為45 至130 萬億美元,而這些減排努力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23 至145 萬億美元。他們發現,要使2°C 的氣溫目標在經濟上可行,就必須更加重視生物多樣性和健康因素對未來的影響,認為這些因素在未來將變得更加緊迫。
研究表明,最好以綜合的方式處理氣候變化問題,在考慮經濟因素的同時考慮生物多樣性和健康問題。如果充分考慮到非市場價值,包括腹瀉病和瘧疾等健康因素,以及魚類和昆蟲等地球物種的減少,情況就更是如此。
大木博士曾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主要作者協調人,他說:”目前,世界對氣候目標的追求並未步入正軌。我們的未來將取決於我們對大規模不可逆事件等風險的重視程度,以及我們如何接受和應對這些風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往往與減少氣候變化的經濟效益相近,甚至超過經濟效益。我們必須更加重視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等非貨幣商品,加快技術創新,降低減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