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看中海上風電專家解析:門道很多,但可“一魚多吃”
馬雲再次出現在“江湖”,是因為一家新公司。這家名叫一米八海洋科技的公司成立於7月20日,經營範圍涵蓋水產養殖;供電業務;發電業務、輸電業務、供(配)電業務;輸電、供電等等,另外還包含新興能源技術研發;風力發電技術服務;發電技術服務等多重領域。根據天眼查股權穿透顯示,馬雲通過杭州大井頭貳拾貳號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間接持有該公司近10%股份。
文 | 新浪財經劉麗麗
實際上早在2020年,馬雲就已開始佈局海洋產業,他通過海南雲鋒企業管理集團間接持有耕海牧洋(海南)投資有限公司20%多的股份,這家公司主要經營範圍包括水產養殖、漁業捕撈、天然水域魚類資源的人工增殖放流、水產苗種生產、水產苗種進出口等。
有專家告訴新浪財經,這家新公司佈局背後,很可能就是要將海洋水產養殖和新能源結合,走集約式開發的路子。
那麼,一邊是海上風電企業卷生卷死,一邊是資本也在瞄准其中商機,馬雲有意從水產市場進入海上風電市場,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邏輯?此外,一邊做水產養殖,一邊做風力發電,能不能賺錢賺到手抽筋?
“一魚多吃”,該怎麼吃?
與大眾熟知的電商不同,海上風電項目相對冷門。近期,隨著補貼的退坡,該項目也面臨更多控製成本、提高效率和收益的問題。
頭部整機製造商金風科技產品與解決方案中心總經理助理兼海上產品線總監樊彥斌表示,未來的海上風電項目,電價補貼沒有了,有可能未來的標杆電價也會進行競配,包括項目的競配。
他認為,現在有幾個思路,“首先就是開發海上漁業牧場、海上的製氫項目,還有海上漂浮式光伏,都是未來海上風電類似於配套的一些開發項目。”
做海上風電的想做水產,做水產的也想做海上風電,大家都看中了對方的蛋糕。
從一米八海洋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來看,已經覆蓋了海上風電+水產養殖領域。這個佈局背後,很可能就是要將海洋水產養殖和新能源結合,走集約式開發的路子。
而談到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理念與機制,中國科學院海洋牧場工程實驗室主任楊紅生認為,根據我國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產業特徵與技術限製瓶頸,二者融合理念與機制包括3個方面,首先就是空間融合。“利用海上風機的穩固性,將牧場平台、休閒垂釣載體、海上救助平台、智能化網箱、貝類筏架、藻類筏架、海珍品礁、集魚礁、產卵礁等與風機基礎相融合,實現空間的合理佈局,降低牧場運維成本、提高經濟生物承載力。”
楊紅生表示,其次是結構融合,主要是通過開發增殖型風機基礎,實現風電基礎底樁與人工魚礁的構型有機融合,進而達到資源養護、環境修復的功能融合。“以單樁式風機底樁為基礎,結合生態型牡蠣殼海珍品礁、多層板式集魚礁、抗風浪藻類繩式礁等,打造新型海上風電-人工魚礁融合構型,提高海上風電場建設區域初級生產力,實現底播型海珍品與戀礁性魚類生態增殖,且進一步保障建設區域關鍵生態種繁殖、產卵、仔稚魚發育,維護建設區域食物網穩定。”
“海上風電機組根據與海床固定方式不同,可分為固定式和浮式兩大類,類似於近海固定式平台和移動式平台。固定式一般應用於水深0-50米的淺海,也是我國海洋牧場分佈的主要水深,其結構型式主要分為樁承式基礎和重力式基礎。浮式基礎主要用於50米以上水深海域。樁承式基礎又可分為單樁基礎、三腳架基礎、導管架基礎和群樁承台基礎等,一般為直徑6米以上的鋼管樁或鋼筋混凝土管樁。重力式基礎根據牆身結構不同可劃分為沈箱基礎、大直徑圓筒基礎和吸力式基礎,其體積大、重量大(一般要達1000噸以上),抗風暴和風浪襲擊性能好。風機基礎承載著風機近千噸的上層結構,因此在海中是一種非常穩定的構築物。”楊紅生談到,這樣的水下構築物可以減少水流的影響,可以把它做成人工魚礁,將來還可以考慮再往風電場裡設網箱或圍欄等。
他還談到了第三種融合,即功能融合,就是“綜合利用季節性漁業生產高峰(春季、夏季、秋季)與風力發電高峰(冬季),實現海洋牧場內生物資源與風力資源週年持續利用生產時間耦合。”
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建立海上智能微網,在季節性漁業生產高峰期,將海上風電直接用於海洋牧場平台、增養殖設施、資源環境監測設施、捕撈設施等,提高牧場生產效率,提高海洋牧場對赤潮、綠潮、高溫、低氧以及颱風等環境災害的抵禦能力;在風力發電高峰期,將風電併入區域電網,實現兼顧清潔能源產出與漁業資源持續開發的綠色生產模式。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有多香?
“風電場確實佔地面積比較大,風機跟風機中間隔得很遠,這種情況下可以搞點養殖,然後融合發展,”一位政府有關部門人士稱,這也可以說是集約用海的一種。
同一片海域,一邊做水產養殖,一邊做風力發電,能不能賺錢賺到手抽筋?
風電加海洋牧場綜合開發的投資回收週期會是多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牧場工程實驗室主任楊紅生表示,收回投資需要10到15年,週期還是很長的,但是經濟收益穩定、社會效益顯著。
目前國內類似的項目已經有一些在運行。比如,國家電投廣東公司通過科研示範項目,收穫第一批在深遠海貧營養海域養殖的生蠔,初步建立商業運維架構和商業價值鏈條。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工程化應用實施,今年4月已實現利用海上風電場升壓站下方立體空間,在神泉二海上升壓站下方進行浮筏養殖。按照計劃,8月將利用樁基下方及周邊50米立體空間,在海上風電場樁基下方設置透水式、鏤空型、輕型可起吊的新型人工魚礁網箱沉籠養殖和抱樁網箱養殖。
據他們初步估算,項目建成約1000畝的商業化牧場區後,預計年收益約9000萬元。
“目前這是一種跨界的新興產業模式,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部門都在探索之中,除了需要解決一些技術、裝備、盈利模式等可行性論證外,在管理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空白。 ”一位政府有關部門人士這樣說。
楊紅生認為,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如何融合發展,涉及的問題很多,比如,“風機基礎部分是否具有人工魚礁的集魚作用?海洋牧場生產管理和海上風機運營應該保持怎樣的協調機制?海上風電建設與運維期間所產生的噪音、震動與電磁場會對牧場生物造成何種影響?”
他表示,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模式創新是主要技術瓶頸,在海上風電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與海洋牧場的融合發展問題。“依託海上風電能源、結構優勢,探索發展海上休閒垂釣、海上智能微網、潛水觀光、海上住宿等相關產業,實現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多元化拓展。”
馬雲看好這個賽道,肯定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相關市場需求正在悄然攀升。
“春節前就有海上風電開發企業來找過我們”,利用退役風機葉片生產海洋牧場專用人工魚礁的山東龍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澤曉表示,去年公司接到的人工魚礁訂單是300個左右,今年的訂單已經達到了2000多個,企業已經擴大了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