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來,全球重大天氣氣候事件有這些
當中國北方遭遇高溫、暴雨災害時,與氣候變化緊密相關的極端天氣正在全球多地更加頻繁地出現。從6月影響天氣的氣候事件看,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6月全球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示意圖”顯示,全球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共27件,其中暴雨洪澇發生最頻繁,為11件;其次分別為高溫(6件)、森林火災(3件)、龍捲風(3件)、熱帶氣旋(2件)、沙塵暴(2件)等。
該中心2022年發布的6月、7月“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示意圖”顯示,當年6月重大災害性天氣事件共11件(其中暴雨洪澇3件),7月為16件(其中暴雨洪澇7件)。
從今年的重大高溫天氣事件看,6月5日,美國海外屬地波多黎各測得52℃的高溫,氣象專家稱這樣的高溫已危及生命;意大利西西里島部分地區7月24日氣溫達到47.4℃,接近於歐洲2021年創下的最高氣溫紀錄48.8℃;7月18日,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部分地區達到45.3℃。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全球已經從“變暖時代”,走入了“沸騰時代”。
從暴雨洪澇事件看,7月26日,莫斯科市降下了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最強的暴雨。幾個小時內降水量高達46毫米。此前降水量最高紀錄是1894年記錄到的42.5毫米。
據8月1日新華社消息,河北省氣候中心稱,受颱風“杜蘇芮”北上減弱的低壓影響,全省本次降雨過程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覆蓋範圍廣、降水強度強,累計雨量、單站極值雨量和最大雨強均超過1996年和2016年極端暴雨過程。截至目前,河北省61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最大降雨量突破本站7月曆史極值,10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最大降雨量突破本站歷史極值。
近年來,森林火災頻發,例如2019年亞馬孫雨林大火、2019年至2020年澳大利亞森林大火、2022年西伯利亞林火和今年的加拿大林火。由此,林火碳排放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志華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森林火災每年向大氣排放約15億噸二氧化碳,隨著火災強度和燃燒面積不斷增加,林火的碳排放量每年增加約1%。
加拿大今年正在經歷“史上最嚴重森林火情”,其影響範圍和森林火災導致的碳排放增加引發全球關注。加拿大跨部門林火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13日,加拿大過火面積已經達9萬多平方公里,超過1989年該國創下的7.6萬平方公里最高紀錄;截至7月26日,累計過火面積超12.1萬平方公里。加拿大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過去25年間,加拿大森林火災的年均過火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不斷引發外界對“厄爾尼諾現象”的關注。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它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影響太平洋周邊地區的洋流和氣流,進而給各地天氣帶來變化,通常乾旱少雨的地區可能發生洪澇,而某些多雨的地區可能出現乾旱。一般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
世界氣象組織7月初宣布,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
“預計2023年8 月,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歐洲中部、北美東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歐洲西南部、中亞東部、非洲北部和西南部、南美洲中部和西南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二至五成,其中部分地區偏多五成至2倍,需關注局地洪澇災害。”國家氣候中心7月中旬發布的《全球氣候監測預測月度報告》預測稱。
【名詞解釋: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指的是熱帶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上升/下降的著名氣候現象,其名稱起源於西班牙語。
2014年至2016年發生過一次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具有“生命史長、累計強度大、峰值強度高”三個特點,是20世紀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之一。
該次厄爾尼諾事件是全球氣候異常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經歷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或旱災,導致多國糧食嚴重減產,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損。
彼時,在國際上,儘管對於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總體認識比較一致,但具體判別標準卻始終存在分歧。
針對國內尚缺乏統一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標準的現狀,為了規範判別標準,促進氣候業務和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國家氣候中心牽頭,通過總結國內外現有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監測指數,並吸收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於2017年制定發布了《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