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費解的量子現象:電子在冷卻過程中緩慢消失
許多物質在冷卻到某個臨界溫度以下時,其性質會發生變化。例如,水結冰時就會發生這種相變。然而,在某些金屬中,存在著宏觀世界中不存在的相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相變,是因為量子力學的特殊規律適用於自然界最小的構件領域。人們認為,電子作為量子化電荷載體的概念不再適用於這些奇異的相變。
由局部電子和移動電子組成,在這裡被超短光脈衝擊碎。資料來源:波恩大學
科學家們現在找到了直接證明這一點的方法。他們的發現讓人們對奇異的量子物理世界有了新的認識。波恩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
了解相變
如果把水溫降到零攝氏度(32 華氏度)以下,它就會凝固成冰。在此過程中,水的性質會突然發生變化。例如,作為冰,它的密度比液態時低得多。這就是冰塊和冰山漂浮的原因。在物理學中,這被稱為相變。
但也有一些相變是物質的特徵逐漸發生變化。例如,如果將一塊鐵磁鐵加熱到760 攝氏度(1400 華氏度),它就會失去對其他金屬塊的吸引力–這時它不再是鐵磁性的,而是順磁性的。然而,這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持續不斷的: 鐵原子的行為就像微小的磁鐵。
在低溫下,它們彼此平行。加熱時,它們會越來越多地圍繞這一靜止位置波動,直到完全隨機排列,材料也就完全失去了磁性。因此,當金屬被加熱時,它既可能具有一定的鐵磁性,也可能具有一定的順磁性。
漢斯-克羅哈博士教授與學生。圖片來源:Bernadett Yehdou/波恩大學
物質粒子無法被摧毀
可以說,相變是逐漸發生的,直到最後所有的鐵都具有順磁性。在這一過程中,相變的速度越來越慢。這種行為是所有連續相變的特徵。
“我們稱之為’臨界放緩’,”波恩大學貝特理論物理中心的漢斯-克羅哈教授博士解釋說。”原因在於,隨著連續轉變的發生,兩相在能量上越來越接近。”
這就好比把一個球放在斜坡上: 然後球會滾下坡,但高度差越小,滾動越慢。當鐵被加熱時,兩相之間的能量差會越來越小,部分原因是磁化在轉變過程中逐漸消失。
這種”減速”是基於玻色子激發的相變的典型現象。玻色子是”產生”相互作用的粒子(例如,磁性就是基於這種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物質不是由玻色子構成的,而是由費米子構成的。例如,電子就屬於費米子。
相變的基礎是粒子(或由粒子引發的現象)消失。這意味著,隨著平行排列的原子數量減少,鐵中的磁性會變得越來越小。”然而,費米子無法根據基本自然規律被摧毀,因此也不會消失,”克羅哈解釋道。”這就是為什麼通常情況下,它們從不參與相變”。
電子變成準粒子
電子可以被束縛在原子中;這樣它們就有了一個固定的位置,無法離開。另一方面,金屬中的一些電子可以自由移動,這就是為什麼這些金屬也能導電。在某些奇特的量子材料中,這兩種電子可以形成疊加態。這就是所謂的準粒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在同一時間既是不動的,又是可移動的–這只有在量子世界中才有可能實現。
與”正常”電子不同,這些準粒子可以在相變過程中被摧毀。這意味著在這裡也能觀察到連續相變的特性,特別是臨界減速。
迄今為止,這種效應只能在實驗中間接觀察到。由理論物理學家漢斯-克羅哈(Hans Kroha)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曼弗雷德-費比希(Manfred Fiebig)實驗小組領導的研究人員現在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可以直接識別相變時的準粒子坍縮,特別是相關的臨界減速。
克羅哈同時也是波恩大學”物質”跨學科研究領域和德國研究基金會”量子計算的物質與光”英才集群的成員。這項成果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量子世界的相變。從長遠來看,這些發現也可能有助於量子信息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