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混合假說顛覆了印歐語言起源理論
兩個多世紀以來,印歐語言起源地的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熱點。最近有兩種流行的理論成為討論的焦點:一種是”草原”假說,認為這些語言起源於距今約6000 年的波羅的海-里海草原;另一種是”安納托利亞”或”農耕”假說,認為這些語言起源於距今約9000 年的早期農業。
以前對印歐語系進行的系統發育調查對該語系的年代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結果。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包括這些研究中使用的數據集的不准確和不一致,以及系統發生學方法在研究古代語言時受到的限制。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語言和文化進化部的研究人員組建了一個由80 多名語言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從161 種印歐語言(包括52 種古代或歷史語言)中構建了一個新的核心詞彙數據集。這種更全面、更均衡的取樣,加上嚴格的詞彙數據編碼規程,糾正了以往研究中使用的數據集存在的問題。
研究小組利用最近開發的祖先貝葉斯系統發育分析法檢驗了古典拉丁語和吠陀梵語等古代書面語言是否分別是現代羅曼語和印度語的直接祖先。語言和文化進化系主任、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羅素-格雷(Russell Gray)強調了他們為確保推論的穩健性所採取的謹慎措施。
“他說:”我們的年代學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系統發生學模型和敏感性分析中都是穩健的。這些分析估計印歐語系的歷史約為8100年,其中五個主要分支在距今約7000年前已經分化。
印歐語繫起源和傳播的混合假說
大約在8100 年前,該語系開始從高加索以南的故鄉分化出來。一次遷徙大約在7000 年前到達了波羅的海-里海和森林草原,隨後的遷徙大約在5000 年前到達了歐洲部分地區。資料來源:P. Heggarty 等人,《科學》(2023 年)
這些結果與草原假說或農耕假說並不完全一致。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保羅-赫加蒂(Paul Heggarty)指出:”最近的古DNA數據表明,印歐語的安納托利亞語分支並非來自草原,而是來自更南邊的新月沃土北部弧形地帶或其附近–作為印歐語系的最早源頭。我們的語系樹拓撲結構和語系分裂日期都表明,其他早期分支也可能直接從那里傳播,而不是通過草原。”
遺傳學和語言學的新見解
因此,該研究的作者提出了印歐語繫起源的新混合假說,即印歐語系的最終故鄉在高加索以南,隨後分支向北進入草原,作為印歐語系某些分支進入歐洲的次要故鄉,與後來的雅姆納亞和科德器相關擴張。”因此,古DNA 和語言系統發生學共同表明,解決長達200 年之久的印歐語之謎的關鍵在於農耕假說和草原假說的混合。
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考古遺傳學部小組組長沃爾夫岡-哈克(Wolfgang Haak)在總結這項新研究的意義時說:”除了對整個語言樹的時間估計更加精確之外,語言樹的拓撲結構和分支順序對於與古人類基因組數據中的關鍵考古事件和祖先變遷模式保持一致也至關重要。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以前相互排斥的設想,邁向了一個整合考古學、人類學和遺傳學發現的更合理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