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狂飆半年:第一波裁員潮來了AI“大餅”要提前結束了?
根據最新的Markets Live Pulse(MLIV Pulse)調查,對於上半年市場熱炒的“人工智能”主題,在514名受訪者中,一半的人表示不願意自掏腰包購買人工智能輔助工具來給他們的個人或商業生活提供幫助,而大多數公司並不打算使用AI工具進行交易或投資。他們似乎對人工智能時代能否延續最近大模型的炒作勢頭持懷疑態度。
這種懷疑不無道理——在國內外,一場初代AIGC企業的裁員、停擺潮,已經開始悄然蔓延。
不久前,在大洋彼岸,當估值高達15億美元的AIGC獨角獸Jasper AI公司宣布“重塑團隊集中並整合資源”之時。國內的一些初代AIGC公司例如獨角獸影譜科技,也因經營不善,部門停擺。
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推出超100款大模型產品,其中,僅定位通用大模型和“通用+行業”的企業,便多達26家。此外,“基礎+行業類大模型”已有7家;金融、醫療、生物、交通、數據分析等行業大模型多達67家。
如此多的大模型,誰能成為市場最後的贏家?
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多位業內人士紛紛表示,“行業發展早期泡沫確實是存在的,但目前行業剛剛起步,且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只不過,待攀爬至早期技術發展的愚昧之巔,行業退潮後,絕大多數大模型終將跌落的絕望谷底,迎接它們的又將會是怎樣的光景?
初代AIGC企業已遭難
作為基於GPT-3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寫作助手,Jasper.AI是一款可提供60多類文案模板、支持超25種語言的智能助手。此前,公司曾在2021年、2022年分別獲得8500萬美元、1.25億美元兩輪融資,企業估值達15億美元,是AIGC領域的明星獨角獸。
然而,伴隨著基於GPT3.5的ChatGPT面世並向公眾免費開放,許多功能被ChatGPT超越卻還要收費的Jasper.AI,開始步入了用戶流失的尷尬處境。據外媒報導,伴隨著ChatGPT的推出及其大模型不斷升級,Jasper網站的訪問流量,在短短3個月內下降了近40%。最終,公司迎來了裁員“瘦身”的命運。
對此,出門問問李志飛在朋友圈評價表示,“ChatGPT的發布把很多淺度用戶從Jasper那裡吸走了,看來為寫作場景而定制的模板和UI並沒有留住非專業用戶。面對專業用戶,Jasper原本存在一種可能的路徑,那就是自建大模型、開發出獨特的滿足專業用戶的產品feature,從而留住專業用戶。但目前看起來這條路也並不樂觀。”
無獨有偶,就在Jasper.AI宣布瘦身不久,國內方面,曾在D輪時獲13.6億元投資的初代AIGC獨角獸影譜科技,也於近日被曝已斷掉公司員工社保及公積金繳納,公司不少員工辭任出走,尤其是財務崗和HR崗,部門辦公室幾乎已經人去樓空。
對此,有業內人士評價指出,“目前僅美國類似於Jasper.AI這種基於GPT 模型、ChatGPT 或其他科技企業所發布模型開發的產品,已有數十個之多,而這些產品背後的一些創業公司也不乏正在面臨與Jasper 相似的困境。”對於國內企業而言,“相似的困境同樣存在”。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伴隨著Meta 宣布大語言模型Llama 2與微軟達成重要合作,並將有條件地將Llama 2開源給商業使用。這一經過微調後聊天水平能夠與ChatGPT 齊平的大模型免費開源,將再次有效地改變大語言模型的市場格局,讓許多“自研”大模型,“還沒有發揮價值便已經被免費代碼超越”。
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推出超100款大模型產品,其中,僅定位通用大模型和“通用+行業”的企業,便多達26家。此外,“基礎+行業類大模型”已有7家;其他金融、醫療、生物、交通、數據分析等行業大模型達67家。除少數幾家企業外,目前各家功能相似度極高,無論是通用大模型還是細分行業大模型,除彼此宣稱“部分功能比肩ChatGPT”之外,幾乎均未開放註冊體驗功能,外界無從感知相關模型能力,整體優劣難分、泡沫混雜。
此前,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曾斷言稱,未來中國可能只會有兩三家通用型大模型,如果大家都蜂擁去做這件事會造成社會財富浪費。且不說這一論調是否正確,但從移動操作系統目前僅iOS和Android陣營少數幾家企業具備系統級能力來看,如今市面上已湧現出的26餘款通用大模型,未來留下的注定將會是少數。
“子彈”正飛往B端
當然,雖然國外的AIGC企業已經開始裁員,未來國內大模型及其相關領域發展也終將迎來退潮時刻,但目前看來,這一趨勢還遠未到來。
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報告,近一年(2022年6月-2023年5月)AIGC的新發職位增長較為顯著,較上年(2021年6月-2022年5月)增長43.66%。且近一年AIGC新發職位招聘平均年薪為40.12萬,比同期AI的招聘平均年薪(為32.03萬)高8.09萬。
作為AIGC產品的技術底座,當AIGC人才招聘火熱之時,國內大模型行業的人才競爭,自然也隨之水漲船高。而且,鑑於佈局研發通用大模型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等成本較高,且最終能夠勝出的企業不多,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方向的選擇上,已經開始有目的地偏向了行業專用大模型領域。
在上述新浪科技統計的100家已佈局大模型企業中,67%的企業均選擇了佈局行業大模型。其中不乏華為、騰訊、京東以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實力型玩家。
此前,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曾發言指出,“通用大模型的迭代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雖然說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都有試用的衝動,慢慢就會冷靜下來,獨立開發運維迭代實在不划算,這就是行業大模型的機會。”
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Moka聯合創始人兼李國興也指出,大模型技術在落地過程中,實際上有非常多的問題要解決,絕對不僅僅是調用一個API那麼簡單,“你想把大模型做成一個PPT或概念很容易,但如果想把它真的做成一個能跑通的demo,難度就上了一個台階,再把它變成很多用戶使用甚至願意付費的商業化產品,又上升了一個大的台階,這裡面的難度都是十倍的。”而也正是這些壁壘的存在,讓企業在發力行業大模型後,能夠基於不同行業的數據、專業知識等,以相較於通用大模型更低的成本,做出自己的行業大模型,構建起新的企業壁壘。
通用大模型外,目前包括華為、騰訊在內的大部分企業,均開始向“B端”偏航。
結語:大模型爭奪是場持久戰
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指出,在經歷過技術萌芽的初始階段,每一個技術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都將經歷一個期望不斷膨脹的階段,只有待這個期望無限放大並最終破滅,跌入絕望谷底低估中的技術才能逐漸冷靜下來,還原出最本真的樣子,並走向緩慢的攀爬成熟之路。
隨著國內各企業對於大模型跑馬圈地競賽的結束,不遠的未來,大模型的較量將逐漸過渡至講落地、謀收入、求價值的新階段。彼時,泡沫也將逐漸破滅,各家大模型孰優孰劣,也將很快得見分曉。
在這一場因ChatGPT而引發的大模型競賽中,國內大模型企業在以國外先進水平為目標奮起直追“直道沖鋒”的過程中,注定將遇到各種困難與阻礙,例如芯片、高質量數據、系統迭代等方面仍然挑戰嚴峻。“直道沖鋒”,也將是一場“持久之戰”。
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劉聰建言道,“這條道路上需要產業先行,創新應用後帶動生態圈的整體發展;當然,想要對標目標並保持差距不斷縮小,’後勁’也至關重要。在做出階段性成果之後,產業發展與科研創新必須協同並進,彼此範式持續迭代、相互促進,才能為我國自主大模型的發展源源不斷注入長跑動力。”
文丨新浪科技 周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