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高端空調生產撤回日本給國產空調壓縮機技術提了個醒
日前,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在日本國內銷售的松下空調,約9 成是在松下廣州工廠生產。但從2023 年起,松下的高端空調將悉數在日本本土生產。2024 年開始,松下的中端空調也將改為在日本滋賀縣的草津工廠等地生產。這意味著松下空調的產能約4 成回歸了日本本土。
松下把廣州高端空調撤回日本,背後是日本家電一個重大軟肋。
據介紹,松下是為了順應貿易摩擦帶來的供應鏈不確定性,也希望推動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進程,以提升生產與運營效率、縮短等待週期以及額外效益。而今後在廣州工廠生產的空調只在中國銷售,將不再出口日本。
松下中高端空調生產撤出廣州,日本家電的正常敗退
從目前松下的做法來看,在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就地在中國銷售,這意味著對於以鬆下為代表的日本企業來說,中國工廠角色正在發生轉變,將不再是日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世界工廠了,而是本地產本地銷。
日本製造業日本在二戰後先後打造過四個經濟支柱:纖維、鋼鐵、汽車、電子,日學者湯之上隆在《失去的製造業》中總結過日企成功的共性:首先是能夠通過全面質量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形成競爭優勢,其次是日本公司的強項是在一條長坡厚雪的賽道做持續的創新,其三是日本人擅長將多個組件技術組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性集成的產業。
但是日本的一個重大軟肋是,日本雖然在製造高品質產品方面得心應手,在降低成本方面卻力所不及。同時,日本企業不善營銷,這體現在幾乎日本的所有企業中。
松下空調輸在哪了?事實上,就是輸在成本控制能力與營銷能力。日本松下中高端空調製造撤出廣州背後,是松下空調在中國市佔率越來越低,現已不足0.5%,再繼續留在這裡沒有意義了。
需要客觀承認的是,不管哪國優質企業搬出中國,對中國製造業都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就是市場競爭的殘酷現實,國內很多企業的崛起背後,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在競爭中落敗的企業,當然也包括很多外企,在家電行業,日韓家電的敗退是近年來尤為明顯的。
而無法降低成本是松下空調在面對中國的競爭敗下陣來的重要原因。
日本空調分三個等級:標準機,中級機,高級機。目前松下在中國市場能有銷量的大部分是標準機,國內的供應鏈體係也只能使其標準機生產相對日本生產有成本優勢。
至於高級機,從成本到用料,純粹論性能,松下空調是超過了國內一線的格力和美的高端機,但高級機國內供應鏈不成熟,算總賬的話不一定比在日本本土生產有優勢。所以鬆下轉移產能回去也是正常考量。
但松下又不想浪費了廣州的產能,所以和小米簽了個合作協議。這個合作有可能是廣州松下直接幫小米代工,也有可能是松下僅出租廠房設備給小米,但不負責生產。
總的來說,成本控制能力一直是日本企業的一個重大軟肋,事實上,這個軟肋不僅體現在日本家電,也體現在日本汽車行業。
日本汽車行業這兩年的焦慮體現在頻繁拆中國車的行動中,今年日本最大的出版社拆了比亞迪海豹並出書,去年5 月,日本NHK電視台拍攝了一期專題節目來介紹來自中國的神車,五菱宏光MINI EV。拆完車之後,日本人發現,這款起售價還不到3 萬元的神車,無論是價格還是產品力,似乎更有優勢。
豐田針對日本市場推出過類似的兩門雙座城市通勤純電車C+pod,最便宜的也要165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 萬元。日本人在同樣的成本下,是造不出來的。
豐田慶幸五菱宏光沒有進軍日本。
在中國的松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面對美的、松下,幾乎沒有競爭力。主要原因就是無力降低成本,把產品賣出更低的價格。
筆者搜索了天貓上松下空調與格力、美的空調的價格,無論是1.5匹家用變頻冷暖空調和大1匹的變頻冷暖空調的價格,松下普遍在3700元左右,貴的達到9498元。
而國內美的、格力基本都在2700元左右,價格相差非常大,筆者也對比了兩者的在產品性能與質量的差異基本不大,而產品差不多的情況下,松下空調價格高出將近1000元。
價格永遠是消費者選擇的重要指標之一,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為什麼不選擇價位低的要選你呢。尤其是在專利技術方面,國產空調正在趕上,而空調的產能在中國已經過剩,松下的撤回只是市場競爭敗退的正常結果。
中國空調產業,是時候提升空調壓縮機技術競爭力了
但儘管松下的撤離是市場競爭敗退的結果,但不代表中國空調產業沒有軟肋。根據松下的計劃,作為第一步,松下將把高端空調和室外壓縮機的製造從廣州轉移至日本。從2024財年開始,它將把中端設備的生產遷回日本。
在某種程度上,日本松下空調其實更傾向於把它的核心競爭力部件——壓縮機的製造撤回了日本。
在國內空調產品用到的壓縮機上,有國產的,也有日本的,國產壓縮機產地一般在珠海、佛山等地,通過國內加工生產。
海爾格力美的空調壓縮機的進口部件主要來自於三家供應商,分別是日本的東芝、美國的康普和德國的比澤爾。
某種程度上,日本壓縮機還是有其核心競爭力在的。其中,東芝是海爾格力美最重要的壓縮機供應商之一,其壓縮機性能穩定可靠,技術領先。康普則主要提供變頻壓縮機,比澤爾則提供高端差壓壓縮機。
目前美的家用空調主要使用美芝壓縮機(合資),格力主要使用自家凌達壓縮機,另外格力空調還使用的壓縮機有廣州松下的萬寶壓縮機、上海日立壓縮機,廣州華菱三菱壓縮機等等。
國產家用空調的壓縮機質量都是比較穩定的,家用空調壓縮機並非是日本廠家的天下。
但日系壓縮機佔有率較高的區間是8匹以上的大冷量變頻轉子(代表者三菱)和渦旋壓縮機(代表者日立),因而在8匹以上的多聯機變頻常見日系壓縮機。
既然國產高端產品還是要進口日本壓縮機,這說明在這一領域,日本也是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那麼根據日本松下的撤離計劃,這無疑也是給國產空調壓縮機技術提了個醒。
有業內人士曾經指出國產空調在壓縮機上的局限,稱國外空調很少採用電輔熱,但是這一技術卻在國內大行其道,廠商還自鳴得意,但背後是我國基礎工業能力薄弱的現實。大概意思是在你制熱的時候再開一個電暖氣幫助制熱,電輔熱耗電量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以內,最終的效果也還不錯,但有點投機取巧的意思,這就像一個得了哮喘的人背著氧氣在跑步,喘不上氣的時候來上一口。但正常的思路應該是尋找氣密性更好的材料、優化壓縮機性能,讓引擎更強大,吸入更多的氧氣。
目前國內大廠在高端壓縮機領域處於追趕者的狀態。這源於高端、性能越優越的壓縮機就需要更好更精密的機床,配套更複雜的配套軟件,更優越的材料,這個壁壘和門檻一旦建立就很難超越。
總的來說,中國家電的全面崛起,日韓被打擊很大,而這次松下空調的敗退,本質是產品成本控制能力的缺失,其產品賣的價格高出國產太多,但性能與質量層面並沒有領先太多而導致的失敗。
加上松下品牌長期在營銷層面缺位,導致松下空調在國內幾乎沒有存在感,不少消費者甚至不知道買空調還有鬆下這個選項。松下也並沒有凸顯出其應有的產品競爭力。
差不多的產品,擁有價格成本力優勢,這是中國家電企業的一個競爭優勢。但從未來核心技術競爭方向來看,我們在軟肋部分的自主替代依然重要,在空調壓縮機上,日本松下的撤回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是時候提升空調壓縮機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