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揭秘:蘋果“撿”到的Mira公司還真是塊寶
就在Vision Pro推出之後,AR初創公司Mira首席執行官Ben Taft在私人Instagram賬戶上爆料自家公司已被蘋果收購。從官網信息來看,Mira創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洛杉磯,主要業務是為客戶製造AR頭顯。起初,這家公司將其硬件定位為“帶給用戶輕量級的AR世界體驗”,主要面向消費者使用,後來,從官方Twitter的報導來看,它將產品轉向了企業級應用。
根據PrivCo的數據,截至2020年7月29日,Mira的投後估值在5000萬至1億美元之間。此外,IP qwery確認該公司擁有14項專利和8個商標。據The Verge報導,蘋果前設計總監Jony Ive曾擔任過這家新創公司的顧問。
這家公司藏著哪些大牛?這家公司究竟憑藉什麼產品和技術吸引了蘋果的注意?蘋果為何收購這樣一家AR公司?我們試圖從這家公司過去多年的行動中找到答案。
一、靈魂11人往事:創始人曾供職索尼,成員曾是Google、諾基亞、通用等公司員工
從Mira創始人Ben Taft在Instagram上爆出的信息來看,目前Mira已有11名成員加入蘋果的團隊。不過遺憾的是,他並未透露出具體的人員情況。
此前,Mira在官方Twitter上公佈過團隊成員的情況,從信息上看,Mira共有28名員工,其中10人擔任領導職務,Mira管理團隊中女性佔20%,男性佔80%。
創始人Ben Taft曾在Twitter上透露,他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曾非常看中一些數據指標。而後來,他發現:偉大的公司人數並不需要太多,同樣,數據指標並不能反映一家公司的核心業務。
智東西對現有公開信息進行整合,基本確定了這11個成員的情況。目前來看,加入蘋果公司的成員包括Mira的3名聯合創始人,此前他們分別擔任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產品官等職位。此外,加入蘋果公司的還包括Mira的6名技術研發人員,以及國防項目經理和市場營銷主管。
▲Mira公司AR頭顯核心團隊人物(智東西整理)
從教育經歷上來看,加入蘋果公司的11名成員中,有4名成員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從工作經歷上看,包括創始人在內的5名團隊成員都曾從事過VRAR相關的工作。
就拿首席執行官Ben Taft來說,他曾在AR頭顯公司Daqri工作過,也正是這份工作經歷,讓他迷上了AR技術。
另外兩名創始人Matt Stern和Montanna Reed曾在一家名為Create Advertising的廣告公司的VR部門工作,後來Matt Stern還跳槽到索尼影視娛樂公司,參與影片《你敢走鋼索嗎?》(Can You Walk The Walk)VR版的製作。
1、Ben Taft:Mira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Ben Taft是Mira創始人中向媒體談論Mira這段創業經歷最多的一個人,這可能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據Ben Taft介紹,他的父母都是作為難民而逃亡美國的。父親因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獎學金,從而可以繼續讀書,並從事技術相關工作。
在Ben Taft看來,由於生活的艱辛,自己從小就比較有創業精神,“當我11歲創辦了我第一家公司後,我就再也沒有回過頭。”
在大學一年級的暑假,Ben Taft和朋友們研究了一整個暑假的VRAR,“我那時就知道AR將會成為下一代計算範式,我如果不在這個領域發展的話,我一定會後悔。”
在創辦Mira之前,他曾在AR頭顯公司Daqri工作過,也正是這份經歷,讓他徹底迷上了AR技術。
2、Matt Stern:Mira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
Matt Stern在創立Mira之前,曾在不同領域有所嘗試。和VRAR相關的就不得不提,他曾在一家名為Create Advertising的廣告公司的VR部門工作。這家公司的第一個項目是推出索尼影視娛樂公司(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的“Can You Walk The Walk”影片的VR版。
他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一旦消費者獲得了基於特定項目或者品牌的VR體驗,那麼他們與媒介的關係將永遠改變。
後來,他乾脆跳槽到索尼影視娛樂公司,擔任Virtual Reality Innovator一職,負責VR和其他沉浸式娛樂方面的工作,參與過的項目包括ghostbusters svr、PassengersVR、The Walk VR。
為了在VR領域深耕,他辭去了索尼影視娛樂公司的工作,轉而回到它的母校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the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的MxR工作室成為一名研究員,進行關於虛擬現實中的電影技術和全身互動的研究。
將時間快進到2016年,他與其他兩位創始人創辦了Mira,並擔任首席運營官一職。2018年年底,他在接受外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採訪時稱,目前Mira推出應用在工業領域的AR頭顯已經成熟。
3、Montanna Reed:Mira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產品官
與Matt Stern一樣,Montana Reed也曾在Create Advertiadsing的VR部門工作過,同時也在MxR工作室擔任過VR/AR研究員一職。
4、Evan Bovie :Mira首席技術官
Evan Bovie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最初在Creat Adversting的VR部門工作,一年多以後跳槽到Mira公司擔任軟硬件開髮師,主要工作內容是結合早期Mira的AR頭顯原型,設計用於3D繪圖的紅外AR手寫筆接口以及Unity應用程序。
而僅僅7個月後,Evan Bovie又跳槽到VRLIVE,從外媒的報導來看,這是一家集虛擬現實生產、開發、分佈於是一體的新創公司。
2017年2月,他回到Mira擔任首席技術官(CTO)一職,主要負責領導組織AR頭顯相關的工程方向、架構、開發等。
在他工作期間,Mira開發出Prism Pro、Prism Hardhat等產品,以及Connect、Flow等應用程序。同時,他還曾領導為美國空軍、海軍製造AR頭顯的工程。
5、Ben Hatcher:高級硬件集成工程師
Ben Hatcher畢業於加州州立理工大學聖路易斯奧比斯波分校,曾在加州大學保力物理系(Cal Poly Physics Department)擔任助理研究員。
2008年,Ben Hatcher正式走上工程師的崗位,先後輾轉包括Pacific Scientic Energetic Materials、Xprts、MOTIVO Engineering在內多家公司。
2020年,Ben Hatcher正式入職Mira,擔任硬件測試工程師一職,隨後又升至高級硬件集成工程師。
6、Jason Kunio:移動網絡軟件產品經理
Jason Kunio畢業於密歇根大學,曾在通用汽車公司擔任噪聲與震動工程師(Noise and Vibration Engineer)。2000年,在布萊克弗德集團擔任聲學工程師(Acoustics Engineer)一職。
呆過最長那個的一家是Bruel & Kjaer Sound & Vibration Measurement ,在這期間,他曾擔任過11年的應用工程師(Application Engineer)。2018年,他離開該公司時擔任BK Connect的平台產品經理。
2021年Jason Kunio來到Mira,擔任軟件產品經理一職。在蘋果官宣Vision Pro標誌空間計算時代已來時,Jason Kunio轉發了該推文。
7、Haley Lierman:市場營銷主管
Haley Lierman此前在遊戲公司Niantic Labs工作過,這家公司2015年從Google分離出來。這家遊戲公司曾推出增強現實遊戲Ingress和位置發現應用Field Tip。Haley Lierman彼時負責向消費者營銷AR遊戲,但是她更加感興趣B2B方面的工作,於是就來到Mira公司,在這裡,Haley Lierman負責為企業提供基於SaaS雲平台的解決方案,使企業可以在AR的幫助下為一線員工提供遠程的實時指導。
Haley Lierman認為,該公司的AR頭顯可以使一線工作人員具備兩種能力,即“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知”。同時,AR頭顯還可以革新製造業、建築行業等,企業可以使用快速地培訓員工,提高安全性且促進合規性,減少現場檢查的審計的時間和工作成本。
8、Esteban C:國防項目經理
Esteban C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他曾在Northrop Grumman擔任系統工程師,然後在AFWERX的商務合作部門工作。
2021年Esteban C正式加入Mira,擔任國防項目經理(DoD Program Manager)一職,主要為服務對象企業提供AR頭顯軟硬件方面的使用指導。
9、John Gluszak:軟件工程師
John Gluszak畢業於加拿大女王大學,專業是物理工程。他曾是MFive Labs的創始人和首席產品官,後台去Daqri工作,擔任軟件工程師一職,2018 年正式加入Mira。
10、Peter Molettiere:工程師
Peter Molettiere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份工作是Vox Medica擔任資訊系統經理(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r)一職。
他還曾在諾基亞的SNAP Mobile擔任工程經理一職,任職期間曾管理過一個六人的開發團隊,負責SNAP Mobile所有組件。具體來說,完整一個連接多人遊戲SDK的開發工作。主要工作內容上,需要向遊戲開發者宣傳並尋求反饋,以促進SDK的使用和改進。
2011年,他跳槽到一家健身跟踪器公司Fitbit擔任工程經理一職,2019年來到Mira擔任工程師一職。
11、Austin Kim:工程經理
Austin Kim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曾先後在Open2、Rush、Society、Vertebrace擔任全棧工程師,2018年正式加入Mira,成為一名全棧軟件工程師。2021年成為一名工程經理。
二、Mira往事揭秘:淘寶購入手機零件,將魚缸變成AR頭顯鏡頭
Ben Taft、Matt Stern、Montana Reed等三位Mira創始人曾是南加州大學Jimmy Iovine和Andre Young藝術商業綜合學院的校友,該學院旨在培養藝術、科技和商業創新人才。
大二那年,三名創始人組建了一個小團隊,當時正趕上洛杉磯興起AR的潮流,接著這個團隊參加了數十場關於AR的比賽。最終,這個小團隊贏得了價值為10000美元的獎金,這筆錢後來也支撐他們創造出第一個AR頭顯的原型。
▲Mira團隊成員合影,來源:Mira官網
為了打造AR頭顯,他們曾集資購買微軟Hololens開發工具包,當時花費5000美元。儘管他們喜歡使用HoloLens,但是他們發現這對於想要構建AR應用程序的學生和開發人員來說,這太麻煩且昂貴了。
Mira的最初想法也是和競爭對手一樣,製造出一台AR頭顯,不過當時市面上推出的AR頭顯都過於笨重,於是他們萌生了打造一台輕量級AR頭顯的想法。
同時,隨著智能手機中AR寵物養成遊戲Pakenmon Go的大火,讓他們意識到,或許可以將AR頭顯與智能手機相連,這樣用戶只需將Mira應用下載到智能手機中,然後戴上頭顯就能沉浸在AR的體驗當中。
為了解決沒有頭顯用戶的難題,Mira還在應用中設置“旁觀者模式”。這樣即使用戶沒有頭顯,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加入到虛擬世界之中。
在頭顯的製造上,起初,這三名創始人在淘寶上購買了一些智能手機零件,並使用學院的3D打印機製作了數十個頭顯。
Montana Reed認為,AR頭顯的鏡頭和整個機身都需要彎曲,但是定制這樣的光學器件需要數万美元,所以三名創始人就可以嘗試自己製作鏡片。在使用亞克力材料製造鏡頭時,因為操作失誤,大火幾乎點燃了Montana Reed的公寓。
於是他們開始搜索可以實現光學計算功能的塑料,最後他們在亞馬遜上找到了一個塑料魚缸,然後剪下方形透鏡並將藉助熱熔膠機將其粘貼在之前的打印的3D原型上。Matt Stern稱,由於在亞馬遜上經常買魚缸製作頭顯,“亞馬遜經常向我推薦魚食。”
2016年秋天,Mira的三名創始人受邀參加在芬蘭舉行的Slunsh技術大會,在旅途中,Matt Stern使用AR原型機進行演示的時候,吸引了很多人圍觀,“空乘不得不告訴大家回到座位。”而那也是他們第一次向公開演示AR頭顯。
緊接著,三名創始人又與Salesforce創始人Marc Benioff取得聯繫,希望取得投資。在Ben Taft的回憶中,Marc Benioff非常看好AR頭顯的前景,還為他們聯繫了Will.i.am、早期PayPal團隊以及Ashton Kutcher等投資人。
▲Mira在官網上公佈與Salesforce合作消息,來源:Mira官網
2017年,這家公司在得到了紅杉領投的150萬美元的融資後,又宣布從Greylock Partners、Fonnder Fund Angel 和Macro Ventures獲得100萬美元的投資。
在Mira發展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像Magic Leap一樣融資能力非常強的競爭對手。Ben Taft稱,雖然像Magic Leap這樣的公司籌集到了比我們多數百倍的資金,但是,我們確實吸引了更多使用我們設備的平台客戶。
三、Prism Pro技術解讀:沒有採用空間映射,與ARKit並不衝突
2017年年底,Mira團隊成員終於將這款AR頭顯原型落地,推出了Prism Pro。這款AR頭顯集成了一個插槽設計,用戶可以將iPhone手機插入其中。
與HohoLens相比,Prism Pro的功能少了很多。尤其是它放棄一些人認為的真正的AR功能,即空間跟踪和映射(dumping spatial tracking and mapping)。
Prism Pro採用抬頭顯示窗口來實現AR功能,簡單來說,Prism Pro上的攝像頭用於掃描物品,而非生成深度圖,用戶翻轉鏡頭可以就查看被掃描物品的信息,不會阻擋現實世界的顯示。彼時,TechCrunch將其形容成“一款面部平板電腦”(tablet for your face),並稱用戶可以通過點擊和注視來控制它。
▲Prism Pro功能演示圖,來源:TechCrunch
外國科技媒體CNET的記者在體驗後稱,Prism Pro生成的3D圖像足夠逼真, “我身邊遍布著多邊形的行星,我可以用一根彈性細繩控制著太空船,最後我將太空船起飛並降落在了桌面平台上。”據悉,這名記者所說的這根彈性細繩是通過內置虛擬筆控制其伸縮的。
同年,Mira團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稱,Mira計劃超越目前的桌面平台,以便使用戶可以通過AR頭顯訪問整個房屋。
但另一家科技媒體Protocol在體驗過後稱,該頭顯的外形並不美觀,人佩戴後非常像戴著一個黑色頭盔。同時,Mira雖然可以進行動作遠程控制,但它缺乏六自由度跟踪功能,這意味著它並不像高端VR和AR頭盔和控制器那樣具備高敏感度的位置識別功能。
這家媒體記者還提出疑問:蘋果即將到來的基於AR的新手機會像其承諾的那樣驚艷無比,而且還兼容許多應用。這樣的話,人們再買一個單獨的頭顯還有什麼意義呢?
Mira創始人出來“站台”,他稱,Prism Pro與ARkit之間並不衝突。Prism Pro旨在打造可以充分利用ARKit平台的應用,令其未來應用體驗更勝一籌。接著Mira順勢向開發人員推出了軟件開發包(SDK),同時,它還給開發者運送了首批1000台AR頭顯。
目前從JUSTIA Patents平台上,可以看到Mira這家公司的專利情況,其中包括頭顯反射鏡配置檢測(Reflective lens headset configuration dection)、反光鏡片頭顯(Reflective lens Headset)等多項專利。
四、公司轉型:定位消費級產品遇困,找到意想不到的企業級“支點”
Mira起初將Prism Pro定位為一款消費級產品,希望Prism Pro能夠成為一種人們更加負擔得起的AR工具和遊戲配件。尤其對於多人遊戲領域,那是Mira的最大願景。
Mira曾與任天堂世界(Nintendo World Store)合作。彼時,任天堂世界在其日本主題公園和洛杉磯環球影城的《馬里奧賽車》(Mario Kart ride)使用了Mira公司的AR頭顯。希望其顯示遊戲中的虛擬人物和物品,來增強使用者在遊戲中的體驗。
▲Mira製作任馬里奧外形的AR頭顯,來源:The Verge
回到大家關注的價格上,蘋果最新推出Vision Pro售價349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萬5千元)曾引起討論,而就在5年前,Mira推出的首款AR頭顯Prisim Pro售價只是Vision Pro的零頭,即9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00元)。比起當時價格為99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000元)的Google二代AR眼鏡,也要便宜得多。
不過消費者並沒有因為價格低,就掀起購買熱潮。外國媒體Inc彼時在報導內容中稱,Mira如何將AR頭顯用戶,從“早期採用者”變成“日常消費者”上,仍是其需要面臨的挑戰。更有媒體將Prisim Pro比作價格7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70元)的GoogleVR眼鏡Daydream,“價格降低的同時使用體驗也在下降”。
Ben Taft在採訪時也談到,Mira只是降低了價格門檻,但是如何創建出一個比“機器人”更加“人性化”的品牌,這需要非常強的消費者理解力。
彼時,一直致力於提升消費者AR體驗的Mira沒有考慮到的是,AR或許企業級應用上大有作為。來自世界上最大的爆炸物製造商之一的Orica曾向Mira發送一封電子郵件,並向後者展示了使用Mira開發工具包後,如何優化了對炸藥的檢查流程。這才撬開了Mira的企業級“支點”。
隨後,Mira開始和美國空軍、美國海軍開始合作。在Mira國防部經理Esteben Castellaos發表的一篇文章裡,可以看到,AR在美國國防部中應用甚至可以追溯到1958年,彼時,早期的平視顯示器(HUD)被用於戰鬥機,這個顯示器可以將圖形投影到飛行員視野中的玻璃板上,將圖形疊加到現實世界之中。這也就確保了飛行員不再需要“頭朝下”看儀錶盤,也因此得名“抬頭”顯示器。Prism Pro頭顯再一次掀起這波熱潮。
從Esteben Castellaos的介紹來看,最初,Mira推出的頭顯是為了響應美國空軍“SBIR”計劃,但是後來吸引了在造船廠工作的海軍人員的注意。這些海軍希望使用AR設備來培訓員工,使其提高在維護、修理、操作等方面的技能。
在實際工作中,Mira的AR頭顯曾幫助美國空軍進行遠程維護和故障排除。Mira的海軍合作夥伴NAVSEA也曾利用Mira的免提控制功能,讓專家指導一線員工,來加速排除故障。
Esteben Castellaos還在文章中展示了Prisim Pro Headest的具體信息,可以看到該AR頭顯的鏡頭和外殼採用了PPE架構,這種架構的兼容性很強。此外,它還擁有一個廣角鏡頭,且支持防反射和防搜索(anti-reflective and search-resistant camera)。在電池方面,該AR頭顯內置17.6瓦時鋰離子電池。
▲Prism Pro Headset具體信息,來源:Esteben Castellaos文章配圖
此外,太平洋海軍信息戰的混合現實作戰空間開發(BEMR)還在測試AR頭顯的過程中,探索出了“5G+AR”的應用案例。
除了上述了領域,Mira還開始探索為無桌辦公者(deskless workers)服務。在Mira的概念中,無桌子勞動者包括裝配工人、現場檢查員、維修人員、系統運營商等,他們通常並不守在電腦桌前工作。
▲Mira Connect應用程序功能演示,來源:Mira官網
在Mira看來,目前對這些無桌辦公者來說,減少工作返工、改進流程最大化輸出是其提高效率的關鍵。而Prism Pro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該頭顯搭載的Connect應用程序與頭顯結合,可以為目標客戶企業提供統一的軟硬件解決方案。到那時,這些一線工人可以通過頭顯的語音功能,進行遠程協助,而不再需要在同一地點進行協作,同時也無需出差。
此外AR頭顯還解放了一線工人的雙手,Mira Flow應用程序可以使用戶無需編寫代碼,即可使用Flow的拖放式Web界面來構建工作流程和清單,此外,一線工人還可以在工作流程中進行標記以實時推動流程改進。
▲Mira Flow應用程序功能演示,來源:Mira官網
在應用方面,Mira還希望,AR頭顯的內容可以涉足教育領域和醫療保健領域。創始人之一的Matt Stern曾代表Mira出席阿聯酋2020世界博覽會,討論AR在醫療方面的用途。
五、Mira創始人:需警惕元宇宙概念炒作,廠商應透明展示技術
去年元宇宙的概念興起,Mira創始人接受媒體採訪時發表了對元宇宙的看法。
Ben Taft稱,“終於觸及到了一條成長曲線,不用再就AR的概念對潛在的客戶進行教育,同時,也有更多的公司採取行動探索元宇宙。”
不過Ben Taft也認為,VR元宇宙的炒作成分相當大,“雖然我喜歡在這個空間中的娛樂方式,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完全模擬的環境中度過,對我來說沒有吸引力。”這一點和庫克的看法不謀而合。
Ben Taft指出,伴隨著元宇宙的炒作,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從而導致整個行業的倒退,“我的目標是盡可能透明地展示技術、而不是過度承諾、過度交付。”
2022年,Mira入選由Tracxn發起的“Emerging Startups 2022:Top Wearable Technology Startups”榜單。
同年7月,這個活躍7年的Mira 官方Twitter賬號停止更新,直到蘋果在開發者大會WWDC23推出Vision Pro後,Mira首席執行官Ben Taft才在Instagram上,稱Mira被蘋果收購,同時作為收購的一部分,蘋果至少聘用了11名Mira的員工。他還寫道,“為Mira出現在蘋果的下一篇章感到興奮。”
結語:蘋果收購AR創企Mira,或為下一代空間計算設備“蓄能”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沒有找到更多關於Mira創始人及其員工參與蘋果Vision Pro的研發製造的信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過去多年裡,Mira曾一直打造配合iPhone手機使用的AR頭顯,這對於蘋果下一步推動設備間的協作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從The Verge的爆料信息來看,Mira公司的11名員工也會加入蘋果,從而推動AR方面的研發,這都將為蘋果打造下一代空間計算設備“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