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鑑定出來自350萬年前的澳大利亞第一頭長距離步行者
弗林德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利用先進的3D 掃描和其他尖端技術,為了解澳大利亞中部一隻350 萬年前有袋動物的殘骸提供了新視角,這種有袋動物現已被確定為已知最早的長距離步行者之一。
他們將這一史前動物命名為Ambulator,意思是步行者或流浪者,因為與早期動物相比,這種四分之一噸重的動物的腿和腳的運動適應性使其非常適合長距離漫遊以尋找食物和水親戚們。
研究人員表示,弗林德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於2017 年在南澳大利亞北部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Kalamurina 站發現了Ambulator keanei 的骨骼,它屬於雙門齒科的一個物種,這一種四足食草動物,是澳洲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袋動物。
“雙門齒科動物與袋熊的關係很遠,就像袋鼠與負鼠的距離一樣,所以,不幸的是,今天沒有什麼比得上它們了。 結果,古生物學家很難在生物學意義上重建他們的細節。”Jacob van Zoelen 博士說。
遺骸的位置。圖片來源:弗林德斯大學
最大的物種Diprotodon optatum 可以長到一輛汽車那麼大,重達2.7 噸。在大約40000 年前最後一個物種滅絕之前,雙原齒科動物一直是澳大利亞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Ambulator keanei 還活著的時期(上新世),隨著澳大利亞變得更加干燥,草原和開放棲息地有所增加。這些雙門齒科動物可能必須走更遠的距離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和水來維持它們的生存。
van Zoelen評論說:“我們通常不認為走路是一項特殊技能,但當你體型大時,任何運動都可能耗費體力,因此效率是關鍵。當今大多數大型食草動物,如大象和犀牛,都是趾行動物,這意味著它們用腳趾尖行走,腳後跟不接觸地面。”
弗林德斯古生物學研究員Jacob Van Zoelen 和來自澳大利亞內陸的部分骨骼。圖片來源:弗林德斯大學
“Diprotodontids 是我們所說的蹠行動物,這意味著它們的跟骨(跟骨)在行走時接觸地面,類似於人類的行為。 這種姿勢有助於在步行時分配重量,但會在跑步等其他活動中消耗更多能量。”雙門齒動物的前爪也表現出極端的蹠退化,通過將腕骨(豌豆骨)改造成次足跟。這種“有腳跟的手”讓這些動物的早期重建看起來怪異而笨拙。
“用於負重的手腕和腳踝的發育意味著手指基本上失去了功能,並且在行走時可能不會與地面接觸。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在雙原齒科動物的足跡中沒有觀察到手指或腳趾印記的原因。
部分骨架Ambulator keanei 的分析。圖片來源:Jacob Van Zoelen(弗林德斯大學)
“因此,像Ambulator 這樣的雙門齒動物可能已經進化出這種形態,以便更有效地穿越很遠的距離。 這種形態還允許支撐更大的重量,從而使其變得非常大。最終,這導致了巨型和相對知名的雙門齒獸的進化。”
大多數關於該群體的研究都集中在頭骨上,因為相關的骨骼在化石記錄中很少見。因此,新描述的骨骼非常重要,而且更加特殊,因為它是第一個發現相關軟組織結構的骨骼。使用3D 掃描技術,弗林德斯團隊能夠將部分骨骼與世界各地收藏的其他雙原齒材料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