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講述了海洋爬行動物被咬掉腦袋的血腥故事
在進化過程中,總是有一種權衡,例如長脖子可能幫助動物找到食物,但它們也是一個巨大的弱點。現在,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史前長頸海洋爬行動物被捕食者斬首的直接化石證據。
當恐龍統治陸地的時候,海洋爬行動物在海洋中游盪。其中許多都有長脖子,最有名的是Plesiosaurs(蛇頸龍),當你想到尼斯湖水怪時,你可能會想到這些野獸。但是,儘管這些脖子可能給這些動物在對付它們自己的獵物–通常是魚或烏賊時帶來了優勢,但它們可能在捕食者面前顯得非常誘人。現在,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化石證據來支持這一長期持有的假設。
Tanystropheus(長頸龍屬)是一種海洋爬行動物,在大約2.4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生活在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它長達6米(20英尺),其中一半的長度是由它的脖子佔據的。它的脖子不是由許多小椎骨組成的,而是非常長,這意味著它將是非常僵硬的–而且可能是飢餓的捕獵者們的一個很好的目標,它可以很方便地被咬住。
但是這種情況真的發生過嗎?斯圖加特州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希望找出答案,因此他們調查了博物館收藏的兩個標本,其中只有頭部和頸部被保存下來,沒有屍體。這本身並不表明是斬首–只有骨骼的某些部分化石化是很常見的。
一具僅包含頭和頸部的穀神獸化石,顯示出被捕食者咬掉的跡像圖/Stephan Spiekman
但是當研究小組仔細觀察頸部末端時,他們發現了骨頭上的齒痕,其中一些還被壓碎了,表明是被咬過的。耐人尋味的是,頭部和上頸部仍然保存完好,這表明它們被埋葬時仍然被肌肉和皮膚所覆蓋。這可能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古代動物的進食行為。
“它們顯然沒有被捕食者餵食,”該研究的作者Eudald Mujal說。”儘管這只是推測,但捕食者對瘦小的脖子和小腦袋不感興趣,而是關注身體上肉多的部分,這也是有道理的。綜合來看,這些因素使得這兩個個體很可能是在狩獵過程中被咬斷的。”
在已經發現了兩個例子之後,研究人員說,捕食者咬掉長脖子的海洋爬行動物的頭和脖子可能很常見。但是,即使有這個弱點,這種權衡似乎仍然是值得的。這種特性進化了好幾次–畢竟,儘管有相似之處,但Tanystropheus與Plesiosaurs的關係並不密切–而且這些生物持續了數億年之久。
這項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