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鈴在牛津大學響了180多年電池成分卻至今未知
這個設備是一個電鈴,類似我們以前上下課的那種鐘鈴,它擺在牛津大學克拉倫登實驗室門廳附近的走廊中。這個設備從1840年開始就安裝在那裡了,它是由牧師兼物理學家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收藏和購買的第一批儀器,被稱為“牛津電鈴”。
現在它被一個雙層玻璃隔離著,聽不到響聲,但是它確實還在運行,已經180多年了,它還在響。
牛津電鈴包括兩個黃銅鈴鐺,每個鈴鐺的上面是一個乾電堆(早期都是用這種),兩個乾電堆串聯在一起。
然後,在兩個黃銅鈴鐺之間懸掛著一個直徑只有4毫米的金屬球,當金屬球碰到一個鈴鐺時,它就會被乾電堆充電,然後被靜電排斥,並被另一個鈴鐺吸引。如此反复,響鈴不停擺動。
它的振盪頻率為2赫茲(每秒循環2次),至今可能已經響了100多億次了。
很多人可能好奇,到底什麼電池能持續這麼長時間的提供能量?
其實,現在就只知道它外面是由熔融的硫塗覆以作絕緣,內部到底是什麼材料在供電,至今不清楚,因為這是一個還沒有結束的實驗,所以並沒有拆開它研究。
但是人們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簡單地說就是這個電鈴非常節能。
因為是使用靜電力來擺動金屬球,這意味著它雖然需要高電壓來產生運動,但只有極少量的電荷從一個鈴傳遞到另一個。
這個實驗的結束要么黃銅鈴鐺被磨平了;要么是兩個乾電堆的電荷趨於均勻分配時,金屬球無法得到足夠電。
現在牛津電鈴的電池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評為世界上最耐用的電池,不過它並不是唯一持續時間這麼長的實驗,全世界有許多這樣的奇葩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