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國建廠進度落後:美籍員工薪水高一截不用值夜班還愛抱怨
面對異國管理的“美國廠”(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台積電何時能順利度過學習曲線?在此前6月6日的台積電股東會上,被問及美國廠在員工管理上的挑戰時,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坦言台積電在太平洋彼岸的管理文化,還有改善空間,“(美國廠管理)這個東西,大家都在學習……”
原先預計明年量產的台積電美國廠,目前進展卻被市場普遍認為落後。供應鏈人士透露,該廠仍停留在準備階段,不僅已採購進場的機台設備,未能投入實際運作,“值班的人力也不足,台積電甚至還請求供應商,幫忙在周末輪班。”
從台積電去年12月舉辦美國廠典禮算起,如今已過了近半年時間,以賽亞調研副總經理陳逸萍指出,假如進度持續落後,該公司預估2024年投產的產能目標可能有變化,“也許……規模(指產量)也不會這麼大。”
面對美國廠挑戰,劉德音強調一方面持續與美國政府溝通,另一方面也在調整管理方式。
審查進展落後,恐影響明年產能目標
結合目前已有的信息來看,目前台積電美國廠,有兩大挑戰待解:首先,是廠區審查的進展;其次,是人才。
其中,特別是人才方面尤為值得關注。台積電原本計劃在美國招募4500名當地員工,但現在卻面臨美國員工對工作內容的不適應,導致招募進度落後。
在美國職場社群平台Gla SSD oor,多位曾任職台積電美國廠的美籍人士,陸續抱怨管理層不尊重美國員工、不願意採納員工建議,甚至提到“如果是中國台灣裔美籍員工會受到忌妒,因為拿到更多錢”等內部衝突。讓台積電美國廠管理的問題,迅速放大。
這些抱怨最嚴重的問題,當屬中國台灣籍與美籍員工的摩擦。
“我聽到的,是美國工程師,待遇比中國台灣好,而且這當中是有一段差距的。”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特約顧問柴煥欣指出,美國工程師的薪資較高、不用值夜班,甚至是不願意聽從台籍主管的命令,在在深化台美員工之間的心結。
只是,面對必須24小時不間斷運作的晶圓廠,劉德音在股東會講得很清楚:“不願意值班的人,就不要來參加這個產業!”這番強硬談話的背後,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指出,台積電近年也在嘗試新的管理模式,例如讓員工“做4休3”、即連上4天班後連休3天,與一周工作時數不超過60個小時。
“美國人自由慣了,”吳金榮這句點評,點出美國職場文化與中國台灣的差異,他觀察在美國的就業市場裡,人們更樂於投入工時彈性、公司文化自由的軟件業,而屬於製造業、講究紀律的台積電,要招募員工本來就不易,“台積電只能慢慢培養。”
招募進度落後,空有機台也無法運作
對於中國台灣籍外派員工,台積電也有問題要解決。由於其美國廠地處偏僻的沙漠地帶,生活品質不佳,“每天高壓工作,私生活又不能支應,”柴煥欣強調,管理階層應該要負起照顧員工的責任,然而,先前卻傳出原本一個想凝聚士氣的員工烤肉會,“還要(員工們)付5美元的入場費,這就是管理階層的不對。”
人的“結”不解,晶圓廠空有機台也無法運作。對此,台積電在今年四月,指派過去擔任南科14廠廠長、曾是公司最年輕副總經理的王英郎,接下美國廠CEO的“兵符”,這道人事令不言可喻,就是要確保該廠能加速上軌道。
被媒體稱作“南霸天”的王英郎,不僅有多座晶圓廠的營運實績,其豐富的供應商管理經驗,更被寄望能幫助美國廠加速。供應鏈人士透露,王英郎就任不久,就找來多家供應鏈高層開會,“他要求這些高層做出承諾,明年絕對要做到量產。”
這項動作目的,是避免因量產計劃落後,而導致對財務產生負擔。聚芯資本合夥人陳慧明指出,一旦該廠延後量產,建廠、買設備等支出仍必須認列折舊費用,“就會對損益表產生影響。”
台積電的美國結該如何解?吳金榮認為仍須有在地管理團隊。例如國巨、環球晶圓,這兩家先前因併購而提前學習國際管理經驗的企業證明了,透過信任授權給國外團隊,是維持海外工廠高效運作的根本。
以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為例,在2012年完成日本Covalent併購後,她從零開始學日文,就是為了熟悉日本文化,並且用當地語言與在地的專業經理人溝通,貫徹由“當地人管當地人”的做法。而國巨董事長陳泰銘併購美國基美,也多次親自邀請基美員工來台交流,建立雙方的信任基礎。
“對於文化(指美國管理文化),我們還沒有資格回答。”劉德音對於媒體提問的謙遜回應,凸顯這家半導體龍頭廠仍面臨的國際管理挑戰,也許,面對供應鏈分散化的後全球化時代,這是一道所有台灣公司都將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