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1億盧比將被沒收?小米回應正研究該事項並等待書面判決
據媒體報導,印度執法局(ED)發布文件稱,已正式向小米印度、該公司相關高管以及三家銀行等發出通知,陳述其非法彙款555.1億盧比資金(約合人民幣48億元)的行為。對此,小米相關人士對媒體回應稱,對該案的態度與之前保持一致。
此前針對法院駁回申訴的消息,小米方面表示:“正研究該事項,並等待書面判決。在此重申:在印度的業務,符合印度的相關法律和規定。”
印度正式通知: 小米48億元資金或被沒收
據外媒報導,印度執法局(Enforcement Directorate,下稱“ED”)6月9日發布文件稱,該局已經向小米技術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匯豐、德意誌等三家銀行發出正式通知,指控其“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涉嫌違反該國《外匯管理法》(FEMA)。
該機構(ED)說,三家銀行之所以收到通知,是因為它們涉嫌在未進行盡職調查和獲取必要文件的情況下,允許作為專利費支付的境外匯款。
基於該指控,印度當局此前已經扣押了小米共555.1億盧比資金,約合人民幣48.2億元,據稱這是印度當局迄今為止最大數額的扣押。這次通知或意味著上述凍結資金將被正式沒收。
目前,小米印度分公司、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Xiaomi Technology India Private Limited)、小米科技印度首席財務官拉奧(Sameer B. S. Rao)、前董事總經理賈殷(Manu Kumar Jain)、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也收到有關通知。
這場指控要追溯到去年5月沸沸揚揚的“非法彙款”糾紛。
2022年5月,出於非法彙款的指控,印度執法局已經在小米的銀行賬戶中凍結涉案資金48億元。此後小米對此進行申訴,但在2023年4月遭到印度當地的一家法院駁回。截至目前,印度執法局尚未提及對凍結資金的處理結果。
據悉,雙方之爭的關鍵在於特權使用費的認定。
印度執法局認為,小米印度以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匯給包括小米集團在內的3個海外實體。小米印度此舉涉嫌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非法彙款給外國實體,相關款項已被扣押。
而針對印度執法局的指控,小米印度此前回應稱:“作為一個致力於印度的品牌,所有運營活動都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我們相信向銀行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和賬單都是合法且真實的。小米印度支付的這些版稅均用於印度版本產品中所使用的授權技術和知識產權。對小米印度來說,支付此類版稅是合法的商業行為。當然,我們將與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以澄清任何誤會。”
被凍結資金對小米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根據財報數據,小米集團(HK01810,股價10.94港元,市值2739.3億港元)2022年經調整淨利潤為85億元,凍結資金已經超過小米集團去年淨利潤的50%。
2017年成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
印度市場一直是小米海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公開資料顯示,小米2014年進軍印度市場。小米進軍印度的步伐相當迅速,2014年小米3在印度第一次亮相,1個月的時間內,小米通過線上搶購的方式賣掉了12萬部手機,短短一個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就達到1.5%。2017年成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
但今年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出現下滑。據Counterpoint數據,2023年一季度印度手機市場總出貨量為3100萬部,同比下降了19%,刷新了印度單季降幅記錄。其中,小米的銷量僅排名第三。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小米曾以23%的市場份額位列印度市場第一,排在其後的分別是三星、Realme、vivo和OPPO。而到了2023年一季度,印度市場銷量排名出現較大變化,三星以20%市場份額排名第一,vivo以17%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小米以16%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其後是OPPO和realme。
整體來看,印度手機市場正出現“集中度下滑”的情況,前五大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從2022年一季度的82%下滑到了2023年一季度的75%。其中小米和realme市場份額下滑較為明顯,今年一季度小米和realme的市場份額都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個百分點。
印度已非中國手機廠商“投資樂園”
小米在印度市場的遭遇也不是個例。“實際上早在本次印度金融監管史詩級處罰小米之前,包括OPPO、vivo以及其他多家中資企業都已經收到過多次警告和處罰。甚至不僅僅是中資科技企業,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消費電子巨頭也有被罰案例。”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陳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022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關稅439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38億元)。印度稅收情報局稱,OPPO在進口手機零部件時錯誤使用了關稅豁免,並在計算進口貨物交易價值時未包括特許權使用費。
同一個月,vivo的119個印度相關銀行賬號被印度執法局封鎖,總額達46.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億元)。印度執法局在相關聲明中指控稱,vivo印度公司為逃避納稅,將6247.6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55億元)匯往中國等地,金額相當於該公司一半左右的營收規模。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小米等手機廠商在印度市場的遭遇,給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印度並非投資樂園。
“長期以來,人們固有印象裡,印度人口基數很大,是全球第二大手機消費市場,但對中國企業而言,印度市場風險較大,面臨多重障礙和挑戰,這些障礙與其本土文化和政治環境相關。”張孝榮說。
但對於國內手機廠商來說,印度市場仍是難以“放棄”的存在。2022年,印度GDP總量接近3.4萬億美元,已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同年,印度GDP同比上漲6.7%,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從人口來看,按聯合國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稱,預估印度人口將於今年年中超過中國人口,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陳佳表示:“印度國民總收入增速與人均收入增速皆保持在高位,在市場基數、增長潛力、人口數量質量平衡以及對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保持旺盛熱情等各方面成長性都兼備,這也是國內手機廠商明知印度是世界銀行評出的’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卻依然堅持長期佈局印度的核心原因。”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印度被認為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陳佳認為,包括小米在內的絕大部分企業,在面對印度日漸嚴酷的針對性粗暴監管上,並沒有選擇退讓或繞道而行,是有更加長遠的戰略意圖:從市場、勞動力結構和價格等因素看,印度是重要的市場和工廠。
“小米對在印營商的系統性風險是做過充分研究和考量的,並不是一拍腦袋就去印度發展,一不如意就趕緊跑回來的。能做到全球前幾強的手機大廠不至於這麼幼稚,跨國公司的國際策略絕非兒戲。歸根究底,中國企業在印受到歧視待遇的本質根源不在中國企業的出海戰略,幾乎全部在印的外商、外企都會遭受印度各方面的打壓,這恰恰是印度市場的特色。所有戰略上決定去印度發展的企業都會在這個問題上進行通盤考慮,有各自精準的止盈止損平衡線,不會因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輕易變動。”陳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