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是大廠給共享單車亮出的一張“黃牌”
以前騎一次一塊錢、五毛錢甚至不要錢的共享單車,現在要多少錢?對於部分城市的用戶而言,新的收費標準是:每小時六塊五。2023年以來,主要共享單車品牌相繼在成都、廈門等城市調價。有用戶抱怨,如今的共享單車價格已貴過公交,直追地鐵。
去年上半年,共享單車企業已經歷過一輪漲價潮。那輪漲價過後,不購買套餐卡情況下,部分城市共享單車價格已高達6.5元1小時。
自2015年共享單車誕生至今,8年時間裡,行業數次洗牌,形成如今美團單車、哈囉單車、滴滴青桔“三國殺”的競爭態勢。
與市場格局穩定一同到來的,是補貼的退潮。2021年起,共享單車漲價的話題不時引發討論,5毛一次和免費騎逐漸銷聲匿跡。如今,1.5元幾乎成了掃一次共享單車的“起步價”。作為打工人們“最後一公里”幾乎唯一的解決方案,共享單車依舊方便,但不再實惠。
漲價的直接原因是,共享單車融不到錢了。
風險投資是共享單車企業最重要的現金流。摩拜和ofo之所以能夠大把燒錢,除了挪用用戶押金外,更關鍵的是騰訊、阿里及其他投資人提供的資金彈藥。然而,共享經濟熱潮早已退燒,活下來的單車們自然也不再是投資者的寵兒。
2021年初,青桔單車完成6億美元B輪融資,幾乎同時,哈囉出行傳出赴美IPO消息。然而,青桔融資止步B輪;哈囉在2021年底完成一筆2.8億美元的戰略融資後,也沒了下文。此後的共享單車市場,除了漲價,再無新聞。
另一方面,在同一時期,“降本增效”成為互聯網公司的主旋律,“畢業”、“優化”等詞語開始被頻繁提起。只能創造訂單卻換不來利潤的共享單車,自然首當其衝。
在當下市場環境下,新業務基本等同於邊緣業務、虧損業務。2022年,美團營收約為2200億元,而共享單車業務所在的“新業務”板塊經營虧損高達284億元,相當於美團全年經調整淨利潤的10倍。如果不能把虧損降下來,美團的盈利表現將受到嚴重拖累。
滴滴在更早時候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巨坑。2021年,青桔單車也被滴滴劃歸300億元“其他業務”的虧損中。目前,滴滴在完成整改後,正在朝著赴港上市邁進;將青桔與網約車等核心業務剝離,有助於滴滴掃除上市障礙,並在二級市場上獲得更好的估值。
目前,仍在牌桌上的品牌分別背靠美團、滴滴、螞蟻三大平台,而三家平台無一例外是交易平台,仍需要共享單車這個高頻業務提升產品的打開頻次和用戶粘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平台的態度正在悄然轉變。隨著互聯網大公司的主旋律從燒錢擴張轉向降本增效,降本的刀已然懸在共享單車頭上。
共享單車紛紛漲價,是其增強自身造血能力、避免被集團斷奶後“猝死”的救急手段。同時,三個主要玩家不約而同把價格提起來,表明在目前的市場態勢下,價格戰誰都打不起,寧可少拿一些訂單和市場份額,也要盡可能把盈虧打平。
在“降本增效”主宰互聯網行業風向的當下,共享單車要先跟上其他業務減虧的步伐,再談對平台生態的價值。只有這樣,共享單車才有可能避免被大公司徹底放棄的命運。
但共享單車的最大賣點就是“便宜”;在價格堪比公交車之後,共享單車勢必將損失不少用戶和訂單,進而導致盈虧平衡價格點進一步被推高。怎樣在價格、虧損和訂單量之間建立新的平衡,將是共享單車全行業下一階段的最大難題。
01
與2022年大範圍調價相比,今年以來共享單車漲價,是個別城市的個別現象。但把時間拉長,總體而言,共享單車正在越來越貴,用戶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代價愈發高昂。
據紅星新聞報導,目前在上海,單次騎行1小時最高需要6.5元,已經超過公交、地鐵等常見公交出行方式。
不過,在一線城市中,上海共享單車價格也是獨一檔的存在,並不能代表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的價格。在部分主要城市中,半小時以內收費普遍在1.5-2.5元之間。
但另一方面,看似溫和上漲的共享單車價格,已經刺激到部分價格敏感型用戶脆弱的神經。“除非辦個卡天天騎或者真有急事,不然不敢掃。”一位上海用戶表示。
而在東北部分城市,受季節、需求等因素影響,共享單車起步價達到1.8元。“我們這公交1元,它快和出租車一個價了。”一位用戶表示。該用戶所在城市出租車在2.5公里基礎里程後,基本運價為1.8元/公里。
雖然每次開卡時,平台都會給予不同程度的優惠,抹平漲價帶來的影響,但優惠的力度、持續時間等決定權都在平台手上,可以隨時調整,類似的套路在電商、外賣、網約車上已經屢見不鮮,平台在提價與優惠的反复拉扯中,不斷試探用戶的底線。
共享單車價格節節攀升,直接原因是成本高企、入不敷出。
去年8月,美團在上調騎行卡價格的公告中表示,漲價的原因是“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
事實上,從共享單車誕生以來,行業從未真正實現盈利。行業野蠻生長時期自不必說,即便是ofo暴雷後,行業逐漸穩定、規範,虧損也僅僅是有所收窄。
哈囉出行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21.14億元、48.23億元、60.44億元;淨虧損分別為22.08億元、15.05億元、11.34億元。
2018年,美團斥資27億美元收購摩拜單車,而摩拜並表第一年,便給美團貢獻了45.4億元虧損。被滴滴劃歸“其他業務”的青桔,境況恐怕也不會比其他兩家好到哪裡去。
坐擁3億用戶的共享單車卻連年虧損,背後是成本——收益天平兩端的失衡。
在成本端,造車、修車、調度,處處是成本;而收入端,失去了押金這一融資槓桿,平台只能依靠用戶付費以及有限的廣告創收。
02
實際上,隨著“單車大戰”偃旗息鼓,平台也不願在這塊業務上過多投入。在財報上,各大平台都著重提及新業務在減虧上的成果,對共享單車業務則鮮有提及。
2015年前後,“共享經濟”成為風口,市場上湧現出共享單車、充電寶、汽車、辦公等賽道,每個賽道上又都盤踞著數家投資機構、數十家創業公司。
這輪風潮中,每個賽道都經歷了多次洗牌,一輪輪洗牌中,曾被寄予厚望的共享汽車等賽道被證偽,逐漸消亡。用戶基數大、頻次高的共享單車幾乎是充電寶以外,共享經濟風潮僅存的碩果。
八年前,投資人創業者湧入是共同看中了共享單車的潛力;如今,平台還願意持續給不賺錢的單車業務輸血,背後就各有各的打算了。
哈囉的算盤是,以共享單車業務為支點,向出行平台和本地生活服務平台拓展;而多次參與哈囉融資的螞蟻,當初看中的則是哈囉在支付寶平台上提供流量、豐富平台生態方面的價值。
美團在收購摩拜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其接入美團,並更名為“美團單車”,這塊業務除了用來完善美團在本地生活服務體係以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提升APP的打開頻次。
作為出行公司,滴滴則用青桔補齊了平台的出行版圖,共享單車用戶既提高了用戶粘性,同時為客單價更高的打車等業務提供了潛在的客戶。
總的來說,如今還在共享單車牌桌上的平台,都是交易平台而非內容平台,它們一方面需要共享單車完善自身業務體系,另一方面也要依靠這塊高頻業務為平台其他業務貢獻流量。業務本身的生態價值和流量價值是平台願意持續燒錢的根本原因。
但如今,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大廠的主要目標從擴張轉向了減虧。圍繞這個目標,過去幾年裡,除了共享單車,網約車、長視頻等諸多服務的價格都經歷了多次調整。
受疫情影響,整個出行市場在2022年明顯萎縮,據交通部數據,2022年國內網約車全網訂單跌幅16%,作為市場絕對頭部的滴滴,訂單量同比萎縮更高達23%。然而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滴滴毛利率從去年的9.76%提高到17.75%。
另一個燒錢的行業長視頻,也開始回歸理性。2022年一季度,愛奇藝通過縮減業務、降低運營成本,首次實現季度盈利,而在此之前,外界對長視頻平台自負盈虧根本不抱希望。
網約車、長視頻等行業的盈利表現有所好轉,漲價是重要原因。共享單車在面臨生存難題後,也第一時間把價格提了上來。這其實是符合商業規律的常規操作。
03
同樣是長期虧損,網約車、長視頻都看到了盈利的希望,看似模式更簡單的共享單車卻看不到扭虧為盈的希望。
滴滴盈利狀況能在逆境中快速改善,一方面得益於其主動開源節流,銷售費用率等指標降低,另一方面也與其市場地位有關。在打車大戰中吞併了Uber與快的後,掌握市場優勢地位的滴滴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定價權,並削減了補貼。
相比之下,共享單車市場沒有一個絕對的頭羊,它與“三足鼎立”的長視頻行業更加相似。
長視頻的三強是燒錢燒出來的,而盈利則是逼出來的,市場不景氣、用戶增長見頂之下,燒錢換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2021年3季度,愛奇藝率先上調了用戶資費,騰訊、優酷在輿論壓力下也選擇跟進,這說明博弈各方對虧損的忍耐已接近極限。
共享單車又何嘗不是如此?不論哪個平台率先漲價,其他兩家大都會默默跟進。
值得注意的是,長視頻的盈利,也不全靠漲價。實際上,2021年三季度,愛奇藝上調了用戶資費,承擔了社會輿論壓力的同時,虧損缺口反而擴張。到了四季度,通過縮減邊緣業務、精簡人員,扭虧為盈的拼圖才算補齊。
但共享單車本身已經淪為平台砍無可砍的一項邊緣業務,且模式更重,成本控制難度更大。“車輛調度、干預、折舊這些費用始終居高不下,”有業內人士對字母榜表示,“單次騎行價格要到2元左右(平台)才能盈利。”
成本居高不下,加上盈利模式單一,共享單車想要活下去,只有漲價和平台輸血兩個選項。如今的共享單車陷入了一種兩難境地:繼續漲價,挑戰的是用戶的容忍度;不漲價,平台則會持續失血。
壞消息是,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退加上短視頻等內容形式帶來的衝擊,正在稀釋共享單車對平台的戰略價值。
去年7月,支付寶生活號向個人開放,今年初,支付寶又與NBA達成合作,這些舉措被外界視為支付寶重啟內容化進程的信號;另一邊,隨著抖音切入本地生活,美團也在短視頻、直播領域加碼。
交易平台在內容上加大投入,固然是為了應對內容平台的步步緊逼,但同時也證明了共享單車這一行業現狀的尷尬。
今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尤其是服務業復甦明顯,多數互聯網大廠業績明顯回暖。但報表以外,降本增效的主旋律仍未改變,業內仍不時傳出業務裁撤、人員優化的消息。
短期來看,共享單車業務需要將虧損縮窄到平台能夠忍受的範圍內;而在長期,隨著互聯網行業回歸理性,各家企業、各個業務終歸要實現盈利,共享單車也不例外。
這樣看來,共享單車漲價仍舊是長期趨勢,畢竟平台已經做好了開源節流過苦日子的打算,共享單車也得跟上腳步,降本的刀不砍到用戶身上,就會落在自己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