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丘揭示了建造“鮮活”的建築以減少能源消耗的秘密
在大約2000個公認的白蟻種類中,有些白蟻作為生態系統的工程師發揮著關鍵作用。由Amitermes、Macrotermes、Nasutitermes和Odontotermes等幾個白蟻屬建造的高達8米的巨大土丘,代表了全球最重要的一些生物形態。這些結構經過數千萬年的自然選擇,已經得到了磨練和完善。那麼,人類建築師和工程師如何能從研究這些勤勞的昆蟲中獲益?
發表在《材料前沿》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我們可以從白蟻丘中學到寶貴的經驗,以便在我們的建築中創造舒適的室內氣候。令人振奮的是,這些技術有可能將通常與空調有關的碳足跡降至最低。
隆德大學生物數字物質研究小組的高級講師、該研究的第一作者David Andréen博士說:”這裡我們表明,’出口復合體’,即白蟻丘中發現的相互連接的隧道的複雜網絡,可以在人類建築中以新的方式促進空氣、熱量和水分的流動。”
印度班加羅爾的白蟻丘
Andréen和共同作者Rupert Soar博士,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建築、設計和建築環境學院的副教授,研究了納米比亞的Macrotermes michaelseni白蟻丘。這個物種的殖民地可以由超過一百萬個個體組成。白蟻丘的核心是共生的真菌園,白蟻以這些真菌為食物。
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出口復合體上:一個密集的、格子狀的隧道網絡,寬度在3毫米到5毫米之間,將內部較寬的管道與外部相連。在雨季(11月至4月),當土丘正在生長時,這延伸到其朝北的表面,直接暴露在正午的陽光下。在這個季節之外,白蟻工人保持出口通道被封鎖。人們認為這種複合體可以使多餘的水分蒸發,同時保持足夠的通風。但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納米比亞沃特貝格的白蟻丘
Andréen和Soar探討了出口綜合體的佈局如何實現振盪或脈衝式流動。他們的實驗基於2005年2月從野外收集的一個出口復合體碎片的掃描和3D打印副本。這塊碎片有4厘米厚,體積為1.4升,其中16%是隧道。
他們用一個揚聲器鼓動空氣來模擬風,驅動二氧化碳-空氣混合物在碎片中振盪,同時用一個傳感器跟踪質量轉移。他們發現,氣流在30赫茲和40赫茲之間的振盪頻率下最大;在10赫茲和20赫茲之間的頻率下適中;而在50赫茲和120赫茲之間的頻率下最小。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該建築群中的隧道與吹在土丘上的風相互作用,以加強空氣的質量轉移,從而實現通風。某些頻率的風振盪在內部產生湍流,其效果是將呼吸道氣體和多餘的水分從土丘的心臟地帶帶走。
“當給建築物通風時,你想保持內部產生的溫度和濕度的微妙平衡,而不妨礙陳舊空氣向外和新鮮空氣向內的流動。大多數暖通空調系統都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在這裡,我們有一個結構化的界面,允許呼吸氣體的交換,只是由一側和另一側的濃度差異驅動。內部條件因此得以維持,”Soar解釋說。
Macrotermes michaelseni白蟻出口復合體的一個片段的三維掃描。資料來源:D. Andréen和R. Soar
然後,作者用一系列的二維模型模擬了出口復合體,這些模型的複雜性從直線隧道增加到格子。他們用一個電動馬達驅動一個擺動的水體(用染料使之可見)通過隧道,並拍攝了質量流。他們驚訝地發現,電機只需要來回移動空氣幾毫米(相當於微弱的風的振盪),退潮和流動就可以穿透整個建築群。重要的是,只有在佈局足夠格子化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必要的湍流。
作者的結論是,在弱風下,出口復合體可以實現白蟻丘的風力通風。”我們想像未來的建築牆體,用粉末床打印機等新興技術製造,將包含與出口復合體類似的網絡。”Andréen說:”這些將使空氣的移動成為可能,通過嵌入式傳感器和執行器,只需要極少量的能量。”
Soar總結道:”只有當我們能夠設計出與自然界一樣複雜的結構時,建築規模的3D打印才有可能。出口綜合體是一個複雜結構的例子,它可以同時解決多個問題:保持我們室內的舒適度,同時調節呼吸道氣體和水分在建築圍護結構中的流動。”
“我們正處於向類似自然的建築過渡的邊緣:第一次有可能設計出真正有生命、會呼吸的建築”。
這項研究得到了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瑞典研究委員會和人類前沿科學計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