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壟斷日韓低頭難度堪比航母的大郵輪被咱們造出來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最近國內的捷報,那是一個接著一個。先是國產大飛機C919 商業首飛成功,訂單“ 從北京排到了巴黎” ,直接在國內整了個萬億產業鏈出來。隨後,神舟十六號上天,現在近視眼也能當宇航員了,咱們普通人的太空夢又近了一步。
而就在最近,國產的大型郵輪“ 愛達· 魔都號” 也正式下水,咱們終於把航母、 LNG 船之外,造船工業上的第三顆明珠給摘了下來。
有網友更是激動地表示,這是要把工業明珠給薅禿的節奏啊。
不過慶祝之餘,有不少網友也開始疑惑了,要知道1909 年,歐洲就開始造泰坦尼克號了,那時候大清還沒亡呢。
所以,大郵輪這東西真的那麼難嗎?怎麼就被吹成重大突破了呢?
差評君也去查了查資料,現代意義上的大郵輪是指載重在10 萬噸以上的郵輪,而泰坦尼克號充其量只是個5 萬噸的弟弟。
而當咱們開始折騰十幾萬噸的豪華大郵輪的時候,才發現:大郵輪這東西全是難點。
比如,造大郵輪的三個門檻級技術,分別是“ 安全返港、重量控制和減振降噪” 。
簡單來說,就是要求造船公司不僅得讓這個” 海上城堡“ 安全開回來;還得有足夠的承載量,能裝下各種豪華的音樂廳、游泳池、歌劇院等建築;最後你還得住起來像個五星級酒店。
所以,為了讓這船上的數千個人住得舒心,配得上人均幾千塊的門票,這豪華郵輪的製造難度不亞於建造一個海上城市。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重量控制了。
作為一個商業船隻,你不僅得大啊,你還得能裝。
就拿這次的愛達· 魔都號來說吧,總載重13.5 萬噸,其中船身自重大概是6.5 萬噸,能載7 萬噸。
看起來已經很努力了吧,但是向中船集團訂購了這艘魔都號的船東,對重量的要求還是非常嚴格。
比如,船東在合同里就明確表示了船的自重,誤差最多只能有百分之一。
當然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你這一誤差個幾十上百噸看起來沒啥影響,但是換算成乘客可就是不少人了呀,這船東老爺不得和你急眼。
甚至誤差到一定程度,船東可能直接不要了。
所以,咱國產大郵輪大量使用了4~8 毫米薄形鋼板,而這麼薄的鋼板,不僅要求長達幾十米,還不讓變形。
為此,造船廠甚至為鋼板專門造了一個智能生產車間,採用激光作業。
至於減震和安全方面,更是需要反復計算,演練。
比如說,總得分析在火災、進水等情況下,該如何疏散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光是建模就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而即使完全掌握了這些技術要點,要又快又好地造出大郵輪,也
還是一個未知數。
大郵輪這種東西,主打的就是一個豪華。而大型和豪華兩個形容詞碰撞在一起,其實更考驗的是製造的精度。
就拿咱國產的“ 魔都” 號來看,零部件數量共2500 多萬個,是大飛機C919 的5 倍,復興號高速列車的13 倍…
僅劇場觀眾席台階下的電纜佈置量就有二三十公里,比一艘30 萬噸油輪的全船電纜總量還要長。
其中各種線路的總長度更是直接達到了4200 千米左右,相當於從上海直通拉薩了。
再加上排污、供水等等需求,這次郵輪的設計參與者也說:郵輪的製造精度,幾乎得以毫米為單位了。
而這還沒完,大郵輪上一半以上的裝修工作,還需要個性化的手法。
比如為了進行一些大型的豪華裝修,船隻的支撐結構和屋子內部裝修,必須同步開始動工。不然,等房間建完了,一些大型的設備和物料進不入去的話,那這樂子可就大了。
而且,不少裝修材料都是易燃品,船體結構也免不了焊接。易燃物遇上明火作業,約等於解鎖“ 在加油站吃燒烤” 的作死體驗。
這個事情有多難,看看隔壁的造船兩巨頭,咱就知道了。
日本的三菱重工一共接到過4 艘大郵輪的訂單。
結果,火災、用錯材料、設計不過關,一個沒落下。
但最最難過的是,就算你的大郵輪成功造出來了,還可能因為設計不好看,太土不夠高大上而被退貨。
畢竟很多人坐大郵輪,買的就是一個紙醉金迷,圖的就是一個所謂的享受。
就像日本唯一一艘“ 成功” 的大郵輪,就因為“ 設計不高端” 為由,被退了貨重造,據說8 億美元的訂單,最後就花了23 億的成本才完成……
包括韓國的大郵輪之路,其實也相當不順。
以至於,目前整個大郵輪市場,基本被意大利芬坎蒂尼、德國邁爾、芬蘭邁爾圖爾庫和法國大西洋四家船廠給包圓了。
所以這一回,咱們的大郵輪之路,也自然選擇了更圓潤的路線——合資建廠,先引進消化再創新。
而合伙的目標對象,就是目前歐洲郵輪界的頂流——意大利的芬坎蒂尼,郵輪界市佔率50% 以上的絕對大哥大。
和當年,引進高鐵、核電等技術就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隨後,在中船集團6 年的慢工細活之下,才終於有了,今天咱們國產的大郵輪的圓滿下水。
這麼一來,中國連續攻克輪船工業的難題,技術、經驗兩開花。接下來,躺賺全球,豈不是指日可待了?
不過,差評君這回還真得給大家澆上一盆冷水了。
事實上,完整地走過一遍流程之後,咱才發現在大郵輪領域,我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一來,這一回的國產郵輪建造是沒問題了,也初步掌握了些核心技術,但是核心的設計還都是由歐洲完成的……
尤其是在外觀設計方面,奢華和功能怎麼結合?國內還真沒有現成的模版可以照搬。
而另一個飽受吐槽的點,其實也非常關鍵。
國產大郵輪零部件國產率10% 的背後,其實是歐洲堪稱恐怖的供應鏈控制。
目前,全球最大的這幾家郵輪製造商,它們的供應商差不多8 成都在自己國內,甚至市場份額最高的意大利芬坎蒂尼只有1% 的產品,是從歐洲以外採購的。
而這些零部件雖然我們也能造。比如其中一種防火隔音材料——蛭石板,咱們國家甚至還是全球最大的蛭石板產地。
可對給郵輪供貨要符合什麼標準,申請什麼證書,大家都是一頭霧水的。
結果,後來就因為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合格,愛達· 魔都號所用蛭石板需要全部進口。
國內粗加工的材料一個出口轉內銷,結果價格就直接翻了五倍了。
不過總的來說,背靠中國日益廣闊的旅遊市場,和相對優勢的工業成本,未來從郵輪行業分一杯羹,我還是比較樂觀的。
目前,因為通貨膨脹、和能源問題等原因,歐美對於高端製造業的掌控正在肉眼可見地削弱。
這對正在謀求產業鏈升級的咱們來說,也是瘋狂積累技術經驗的好時機。
最後呢,如果這艘大郵輪正式商用,且價格不貴的話,說實話,差評君我還真想上去坐坐,過一把大郵輪的癮的。
到時候,就能在海上給你們推文了。
來源: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