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明結合聲音和触覺刺激的耳鳴療法
一種結合了精確計時的聲音和触摸的”雙感官”療法在減少人們的耳鳴體驗方面顯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耳鳴是一種常見的、使人衰弱的聽力損傷形式,表現為耳朵裡出現不間斷的響聲。這種響聲可以變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有穿透力和壓力,特別是在一個安靜的房間。
這不是源自於真實的聲音,它被認為是在一個叫做背側耳蝸核(DCN)的大腦區域產生的。DCN是大腦中音頻信號的第一個處理站之一,但它也處理來自頭部、耳朵和下巴的觸摸感覺。
研究人員認為,當DCN的神經迴路因暴露在巨大噪音中的耳蝸損傷而發生改變,導致聽覺系統感知到不存在的聲音時,就會出現耳鳴。
密歇根大學的一個團隊研究了動物研究,其中發現通過聲音和触摸信號對DCN的雙感官刺激可以誘發神經可塑性,加強或削弱與耳鳴相關的電路,這取決於刺激之間的精確時間。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項人體試驗,其中59名男性和40名女性患有可通過下巴、頭部或頸部運動進行調節的耳鳴–代表大多數耳鳴患者–接受了使用一個運行定制軟件的便攜式家庭設備的培訓。
參與者每天花30分鐘連接到這個機器上,將一個電極放在靠近脖子或臉部的皮膚上,以產生微小的電脈衝,剛好低於參與者能夠感覺到的水平。這些脈衝與短而低容量的音頻脈沖一起呈現,旨在復制病人的耳鳴聲,其時間設計旨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縮小和削弱DCN中的耳鳴電路。
大約一半的患者在前六週接受對照治療,沒有電脈衝。在六週後,兩組人都有一個六週的”沖洗”期,他們不必做任何事情,然後兩組人被調換到第二個六週的治療期。任何在治療過程中耳鳴症狀加重的人都被排除在實驗之外。病人報告說,他們無法分辨出積極治療和控制治療之間的區別。
遵循測試方案的患者,其耳鳴功能指數平均下降了15分以上,超過了臨床顯著改善的13分閾值
在實驗的兩個為期六週的治療階段中,積極治療組的耳鳴功能指數(TFI)得分平均出現了臨床意義上的改善,而對照組則沒有。臨床意義上的改善被定義為患者的TFI得分下降13分,大約65%遵循測試方案的積極組患者實現了這樣的下降,而只有25%的對照組患者有同樣的經歷。
遵循測試方案的積極組患者在六週後,其耳鳴的感覺水平平均下降了約7.5分貝。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個活躍組的症狀在沒有治療的整個沖洗期繼續改善,12週後,他們的症狀平均減少了10分貝以上的感覺水平。該研究沒有在第二階段的積極組中測量任何類似的長期改善。
治療6週後,患者甚至在沒有進一步治療的情況下繼續改善,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
研究小組說,這些積極的結果表明,這種治療方法可能會產生持久的積極影響,並可能為患者帶來個性化的雙感官耳鳴治療。
該研究論文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版上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