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如何利用厭惡感作為預防疾病傳播的盾牌
如果疾病像閃爍的警告牌或響亮的警鐘一樣引人注目,那麼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簡單明了。然而,為了代替這種公開的警告,人類已經進化到體驗一種被稱為厭惡的感覺作為一種保護措施。這種防禦策略在其他動物中存在嗎?
研究小組監測的動物對各自排泄物的反應。左上角: 日本獼猴/類似人類。右上圖: 阿德利企鵝/白色斑點(寄生蟲、病原體)。左下圖: 巴西紅耳龜/黑鵜鶘。右下圖: 懶猴/類似獼猴,但較小。資料來源:京都大學/Jake Tobiyama
儘管在動物行為學領域,大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恐懼和躲避捕食者方面,但相比之下,對疾病規避的研究明顯沒有得到關注。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現在已經建立了一個框架,以測試厭惡及其相關的疾病規避行為,這些行為涉及不同的動物物種、社會系統和棲息地。
“據報導,有30多個物種在野外表現出疾病規避策略。我們為其他七個以前被忽視的物種提供了預測,它們可以作為新的示範物種,”主要作者Cécile Sarabian指出,她是京都大學的前JSPS博士後研究員。
通過這些預測,該團隊對一些物種的特定生態位、感官環境和社會系統的模型進行了核算,包括本土的普通章魚和入侵的巴西龜。
共同作者、京都大學野生動物研究中心副教授安德魯-麥金托什(Andrew MacIntosh)說:”體驗厭惡感和避免疾病所涉及的各種成本和收益取決於該物種的社會系統和生態學。”
厭惡感可由與疾病風險相關的感官線索引發,如看到腹瀉,會釋放一系列行為或生理反應,幫助動物避免寄生蟲、病原體和毒素。
噁心行為的水平也因物種而異,取決於它們的社會系統和生態位。由於獨居物種的社會互動和由此產生的疾病傳播相對較少,它們在識別和規避這種威脅生命的風險方面不如群居物種適應。
麥金托什補充說:”一些生活在群體中的物種,如兔子和企鵝在容忍生病的配偶方面走得更遠,因為群體免疫戰略確保了群體的生存。”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重大的,因為預期的厭惡驅動的行為可以應用於研究COVID-19大流行病。例如,考慮到社會距離的冠狀病毒感染模型使預測陽性病例數量的曲線抹平,與沒有社會距離的病例的指數曲線形成對比。
薩拉比安總結說:”除了基礎研究之外,重要的是不斷促進數據庫的建立,收集動物的避病證據及其在相關保護和野生動物管理戰略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