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大腦中找到“生物鐘”位置
記者從軍事醫學研究院了解到,近日,該研究院李慧艷研究員團隊和張學敏院士團隊合作發現,大腦視交叉上核(SCN)神經元的初級纖毛是調控機體節律的細胞器,相當於發現了人們常說的“生物鐘”在大腦中的位置。
據介紹,晝夜節律俗稱生物鐘,是生物為了適應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而形成的一種節律性生命活動規律,一直被認為是生物體內一種無形的“時鐘”,精密調控著機體重要生理功能。
北京時間昨日凌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的相關研究論文。據李慧艷研究員介紹,大腦視交叉神經上核區域是晝夜節律的指揮中樞,又稱“中樞時鐘”,其神經元的初級纖毛,在每個神經元的細胞膜上只有一根,猶如“天線”結構。研究人員發現,這一“天線”結構每24小時伸縮一次,如同生物鐘的指針,通過它可實現對機體節律的調整和時差的調節。
生物鐘的準確性和穩定性與健康息息相關,節律如果發生失常,可引起睡眠障礙、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嚴重時可導致腫瘤、糖尿病、精神異常等重大疾病的發生。
此次“有形”生物鐘的發現,對節律本質的認識和節律紊亂所致疾病的治療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此項研究中,通過對腦切片纖毛結構的連續觀察,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纖毛節律性變化的特殊現象,並歷經數年探索揭示了纖毛具有調節節律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找到了精準調控節律的開關。“此次纖毛調控節律的重要發現,為節律調控新藥研發開闢了全新路徑,使機體對各種複雜環境的快速應對、快速適應成為可能。”李慧艷研究員介紹道。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與日俱增,全球大約1/3的人存在節律紊亂問題,表現為睡眠障礙等症狀。由於缺乏對生物節律調節機制的認識,當前國際上尚未能研究出基於生物節律的有效治療藥物。此次有關生物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腦科學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統籌/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