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萬人裁員親歷者自述:小扎嚐到了降本的甜頭
“效率之年”是馬克·扎克伯格在2 月份為2023 年定下的主題詞,目的是改善財務、讓公司更高效。裁員隨之成為持續籠罩在所有員工頭上的陰影。在3 月到5 月,Meta 將分三批一共裁員1 萬人,4 月份的裁員還沒有完全結束,5 月份的第三輪剛開啟。這還不包括2022 年底已經被裁的2 萬人。根據財報的公開數據推測,裁員全部結束後,Meta 的員工將從巔峰期的87000 人減少到67000 人。
Leo 是Instagram 倫敦部門的工程師,4 月第二批裁員中被波及。她在公司的時間不長,聊天時還習慣稱呼公司“Facebook”而不是“Meta”。資歷上屬於高級軟件工程師,也就是被認為能力成熟、相當穩定、可躺平可晉升可跳槽、相當有安全感的L5 級別。
作為裁員風暴中的一員,她顯得很平靜。英國的裁員程序將會延續兩到四個月,在等待最終的談判結果下來之前,她打算一邊面試,一邊計劃未來。極客公園和她聊了聊這次裁員的情況,在Meta 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氛圍,以及作為一個員工對公司的看法。
她在很多不同地方工作過,包括國內的創業公司,她說作為一個工程師在Meta 工作很累,但是很爽,有很大的話語權。只是公司沒有護城河,大家都處於苦苦支撐的狀態,這也是Meta 要All in 元宇宙的根本原因。小扎宣布分三批裁員,她覺得除了操作上的可行性,也有持續推動股價的考慮。
在2 月份對外公開了裁員計劃之後,Meta 股價一路上漲。最近四月底的第一季度財報發出後,當天股價便上漲了12%。
以下是經整理過的Leo 自述。通過她的講述,或許能帶給你理解這家巨頭公司的一塊拼圖。
01
我收到裁員通知挺意外的,因為我覺得自己是收不到的。後來發現,我們整個組全收到了。
按照英國法律,如果10 個相同職位和級別之中要裁1 個人,那10 個人都會收到“You are potenially affected(你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個時候我們不知道要裁多少人。
我整個團隊全部都收到了“potentially affected”,因為之前Instagram 擴張的計劃改變了,倫敦分部要撤掉,把這部分人遷移回美國去。
按照公司之前的設想,想讓Instagram 的工程師團隊(engineer team)在全球運轉起來。美國東岸、西岸和英國最好都有分部,英國也有重要的team。後來發現由於時差,效率不是很高;同時,由於公司整體招聘凍結,也導致在倫敦招聘不是很順利。
這次裁員伴隨著組織調整,就是組織扁平化。IC(注:Individual contributors,非經理崗)上面有Manager(經理),到扎克伯格當中有幾層。五六層是正常的,八九層就太多了。現在有些地方層級太多了,當中有一些manager 可能會被裁掉,或者給予轉成IC 的選項,同時裁掉一部分engineer。
的確存在架構冗餘的情況。我們團隊很忙,日常工作緊張,但其他很輕鬆的團隊肯定有。比如,有的manager 下面管8 個人,有的manager 下面只有兩個manager,沒有其他IC,我覺得這的確不是很合理。
2023 年可能會裁約1 萬個人,伴隨裁員,一些部門就會重組。
3 月中旬全公司都收到了一封郵件通知。接著進行了全公司跟小扎(扎克伯格)的Q&A。他說,去年11 月份裁員的時候,你們說公司不透明,現在公司就對你們透明一點。
他說了為什麼要裁員,以及裁員的邏輯。會分三波裁,第一波是3 月份,1500 個人左右,主要是Recruiting(招聘)。我們過去不知道公司Reruiting 有1500 個人。4 月份第三週、5 月份第三週分別是第二波和第三波。
第二波是技術人員,包含涉及engineer 的團隊和部門,就是我所在的這一塊,會裁4000 個左右。5 月份人應該更多,應該有可能會5000 到6000(注:5 月下旬,Meta 宣布第三波裁員6000 人),屬於Business,包括市場、銷售,裁的engineer 不多,除非項目實在太爛了。
小扎解釋了分三波裁的原因,只有Recruiting 可以先裁,技術人員裁了之後,再考慮一下,才知道Business 要怎麼裁。說起來也合理,但是我猜測,可能有持續推動股價的考慮。
關於為什麼裁員,他說了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我很難接受,但想想也正常。他說,11 月份裁得不錯,效率提升了,沒有想到可以去除那麼多隱形開銷。所以他想再push harder 一點。一些項目關掉了,節省的開銷並不單單包含這些項目的開銷,也包含於關於這些項目涉及交通、聯絡的開銷。我覺得他沒有裝,他怎麼想就怎麼說的。
隱藏的含義就是,他覺得現在很多人可能還在拖累公司,不需要這麼多人。有一些項目的確是關掉好,他想專注在一些賺錢的項目,或者有潛力的東西上。
公司和個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我覺得在他的角度完全合理,只是他說出來之後讓我覺得很震驚。我平時說話已經讓別人很難接受了,他居然讓我很難接受。
不過這也是Q&A 的好處,問題都是很尖銳,所以我們很喜聞樂見看他Q&A。
他非常engineer,大公司里工程師出身的人還在做CEO,只有他一個。我進Facebook 也是看到了這一點。
02
在英國這邊,會有時長兩個月多的協商流程。收到裁員郵件的後兩週,公司會給時間投票選談判代表。代表的數量是根據受波及的人數決定的,目前是50:1。
因為每個人的訴求不一樣,代表要盡量覆蓋所有人的訴求。有些人希望留下,有些人希望拿更多的錢走,有些人希望去美國,每個人都會說自己的關注點,你喜歡的話就可以投票請他做代表。
舉例來說,像烏克蘭、俄羅斯這樣來自戰亂國家的人,留在英國就是第一優先級,會希望優先轉崗。有些人會說,我已經在美國、英國工作很多年,對簽證方面的事情很熟,可以幫你們拿到好的裁決結果;有些人說我是manager,過去幾年我被裁過,我也裁過別人,我對這方面都很有研究。
這些同事很高效地建立很多WhatsApp 群,在Google Docs 上建立時間線,所有的資源、工會都弄起來,在線投票。沒有組織,是自發的。停掉工作三天,他們就可以做這麼多事情。我覺得很驚訝,但這也很必然。所以我很開心,同事們真的能力都很強。
這些代表會跟公司談判一個多月左右,就是集體協商(collective consultation)。在談判開始的那一天,公司會告訴這些代表,具體要裁員多少人。
他們就充當傳話筒,跟我們一起聊,直到拿到一個大家都覺得還可以的協議結果(package)。很多內容可以談:賠償多少錢;有沒有一些人要留下來,能不能給一些轉組的機會,有沒有轉美國的機會;有些人在意簽證,那麼能不能少給點補償,多讓我們在在職名單(payroll)上呆一陣,讓持簽證(on visa)的人可以找到工作。
期間會確定誰要被開除,標準也是我們、代表、公司之間談出來的。11 月份裁員的標準是這麼定的,上一次Performance review 評級,加上在公司服役了幾年,每年加0.5 分,再有其他維度的評分加在一起,計算每個人的總分。通過排序就會確定誰被影響。
我屬於英國Instagram,是不是會轉到美國去多了一個變數,集體協商的時候,代表Instagram 的人收到的選項會多一些。不過由於部門是整體撤掉,所以打分階段沒有意義,原則上不會有人留下來。
集體協商結束之後,受影響的人進入個人協商(individual consultation)。個人協商如果涉及律師費用,公司最後會報銷。
公司會酌情考慮個人情況,但是你一定要把訴求說出來,什麼都是可以放在桌面上談的。我可以說我是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我有一個小孩——但這種就沒“我有三個小孩且我老婆又懷孕了”更有說服力。
在美國就直接給錢了。我有幾個同事在4 月18 號收到這一輪裁員郵件,兩天就直接拿包走人。在英國也有沒有過試用期的人,當天就直接走了。在美國,按照官方的說法,補償16 週的工資,加上每多一年工齡就多兩週。想告公司的話,可以之後再告,但是當天你得走。
03
理論上我在開始集體協商之前都要工作,但我也沒有什麼心情,因為不工作又能怎麼樣,公司該裁還是裁。不過有一個兩難之處:你不一定會走,如果你最終沒有被裁,期間又不工作,明年的Performance review 可能不好,那麼明年可能還是要被裁。
今年4 月份被裁的人裡面,就有去年10 月份留下來的。去年10、11 月份有一些在倫敦的人就沒怎麼工作,在進行我們現在的流程,最後他們留下來了。但是到了4 月份,由於之前的表現不好,還是被裁了。
上一輪裁員到現在,我們都很認真工作,因為去年11 月份裁員,我們團隊一個都沒有影響。還在想明年怎麼幹,甚至沒有花很多時間看那邊裁員的流程。
Meta 在幾個大公司裡面是最累最忙的,升職是最快的,流動性也大一點,會掏空人。以前是半年一次Performance Review,現在是一年一次。這是Meta 最著名的文化,在這里工作比在創業公司工作還要累,但是應該也沒有什麼比這個更有效激勵員工了。如果連續三個Half 都拿了RE(注:Redefine Expectation,重新定義預期,Meta 績效評級最高檔,少於員工總數5%),基本上已經財富自由了一半了。
你需要聊一下,上一年做了什麼項目,量化這些項目給公司帶來了多少錢,或者省了多少錢;你帶了多少人,指明了什麼方向。有很多的維度評估,你需要去量化所有的Impact(影響),最後會給你定一個評級,這個直接影響到明年的工資、股票發放。
你在做每個項目的時候要事先想好幾點。Impact 大不大,機會大不大,怎麼衡量,再著手去做。如果你賭在一個錯的項目上,可能會浪費很久時間,今年這一塊帶來的報酬就沒有了。心理狀態上有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你會覺得工作很趕,以至於需要策略性考慮哪段時間休假。
因為每次評估的周期只有一年、半年,時間很短。這會導致每個人的工作都很短視。除非公司層面會鼓勵你做一個長期項目,在還沒有階段性成果的時候就能夠認可你。當然是有一些博弈在裡面的,這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如果要做長期項目,你要先寫一個提議(proposal),說清楚短期想做什麼,長期定幾個里程碑(milestone)。但是長期計劃很難應對之後的變化。我進公司一年多,已經有兩次大規模的組織調整了。組織變動,之前花了很多心思做的、很清晰的計劃可能要改。裁員、組織調整太多,會讓公司的狀態更短視一些。
04
進入Meta 一年來,我對公司的感觀沒有太大的變化,每個人能力都很強,身邊的同事非常努力,讓我感覺在這個地方工作是一件很爽的事。
很多人進來,可能會發現旁邊的人要么是名校博士,要么發過很牛的paper,覺得自己很渣,這會導致心理有問題。因此會特地給每個新入職員工一份培訓,叫做克服imposter syndrome(冒名頂替綜合症)。我可以想像之前的人或許能力更強,優秀的人可能走了一部分,但現在我身邊的員工能力依然很強。
據我的經驗來看,一個人的能力和他本科學校相關度非常高。如果他的本科學校是個名校,比如耶魯哈佛之類,綜合能力沒有短板;但他如果本身很強,本科學校並不是很好,可以當他有一技之長,綜合能力應該有其他短板。這是我長時間的觀察的結果。
周圍的人在職業上很閃光,會給你壓力,但並不是讓你有不舒服的壓力,大家不是那種很很aggresive(攻擊性)的風格。我在倫敦會工作8-10 個小時。美國西海岸的下午是我的晚上,很多時候我需要晚上工作,其實是很累的。我們沒有加班的概念,想休息了就休息一下,能多做就多做一會。
Meta 的特別之處是員工非常善於向上管理,做manager 似乎比IC 輕鬆。enigneer 要給自己找方向,需要驗證自己的方向是大方向。領導最大的工作,就是保持下面enigneer 的工作動力。
我的manager 在這里工作多年,我會告訴他我想做什麼。他會告訴你一些個人看法,告訴你他覺得這個方向怎麼樣,指點一下。如果他覺得合理,他就會說你去做。他覺得不合理,會再給你一個方向,讓你去想一想。但如果你輪到別人給你方向,這可能不是個好方向。Meta 的哲學是,你自己找的方向會有動力去做,等別人給你方向你就會隨便做做,那對你自己不好。
如果大家都搶的熱門方向,不一定好,這也是一種博弈。如果大家都在一個一畝三分地找方向,因為每個人的速度都差不多,最後每個人可以收割的成果只有一點點。
這其實考驗你跟同事之間關係。在磨合當中你會發現,誰比較突出,你就知道誰會預見一些東西,誰會找到好的方向。
你要保證manager 知道你在幹什麼。同時你要足夠聰明,情商足夠高,讓你的peer review 都覺得你幹的不錯,是個好人。你的manager 是你的律師,在不同團隊間對齊(calibration)的時候,他會幫你說話,所以你要盡可能為你的律師提供證據,他會用他的方法為你辯護,讓你達到一個很高的位置。
05
宏觀層面,我覺得公司沒有什麼護城河,大家處於苦苦把公司撐著的狀態。其實公司一直想找一個很大的護城河,目前Apple 或者Google做什麼改動,對公司的影響就會很大,整個系統是有依賴性的,
把依賴性去掉,最好做法就是從底層自創一套故事,於是覺得元宇宙是一個可以做的事情。元宇宙如果能夠做起來,這將是一個很大的護城河。
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是馬上就可以看到曙光,能賺錢。從技術上來看,Meta 這方面還是蠻強的。但是這個領域的關鍵轉變什麼時候發生呢?還需要把故事貨幣化。這並不容易,但如果能一直保持行業領先,我覺得是一條路。
我買了Quest 2,沒有買Quest pro。公司沒有要求我們買頭顯,但是大家都會買,因為公司有福利可以報銷一部分。我沒有用過Horizon workroom,也沒有被要求用過。
我覺得WhatsApp 也是一個下個增長點,這是是單engineer 服務客戶數量很多的一個APP,很厲害。美國等重點地區的數據表現也很好。
在Meta,engnieer 的話語權非常大,可以否決一切事情,尤其在Facebook 相關的部門。只要engineer 有足夠大的權限,manager 基本上順著engineer。
這裡不會上沒有數據驅動(Data Driven)的項目。國內有很多一拍腦袋就讓你做的項目,你問一下產品設計、或者產品經理,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好不好,只想做一下。我們不會做這種沒有Data Drive 的項目。你告訴我,改造能增加多少點擊量,增加多少轉換率,我會去做。Idea 不分貴賤,但是它的影響規模(impact sizing)可以從數字上算出來。
這應該是在科技公司裡面,engineer 最友好的一個公司。我覺得在國內應該體會不到。我在國內創業公司幹過,engineer 更像一個工具。說加班就加班,說乾什麼就乾什麼,你問產品經理為什麼,他其實說不清楚,這種情況很多。
在Meta,官僚主義其實沒有這麼強,你可以影響別人,什麼事情都可以攤在桌子上談。在其他公司官僚主義更強的情況下,個人除了跟manager 搞好關係,做不了太多。
如果L5 不想升職,保L5 的職位也是可以的。或者是你需要support,你給我點方向,或者說我覺這對我的package 影響很大,你一定要對我說,然後他會告訴你的,在其他公司可能放在桌上談了也沒用。
One more thing
我在很多公司工作過,經歷過公司倒閉一次,公司裁員三次。對我來說離職或者換工作是很常見的事情。
如果你年輕的時候,在Facebook 先定好方向,確定要賺多少錢之後退休,你就大概35 歲、45 歲就可以就可以退休了。生活簡樸一點就不用再工作了,在互聯網前10 年黃金時候是可以這麼做的。
現在整體行情不太好。大公司有過度招聘,他們想藉此機會多開掉一點人,不要那麼臃腫,伊隆·馬斯克也告訴他們了,全開光也沒事。
現在的處境,我覺得其實對我還是個蠻好的事情。之前你在做公司的Project,頃刻之間你要做關於人生的Project,還是有工資可以拿的。我可能會去面試幾家,同時看著公司裡討價還價package 有多大,然後再考慮到底該怎麼辦。
按我性格來說,有很多東西需要考慮。比如要不要去美國,如果我不去的話,是不是去其它國家?我要知道什麼決定對我和我的家人是最合理的,最有益的。有些東西是有概率的,有很多利益權衡可以做。
行業怎麼樣也不是我決定的,大不了我不干這行了,去銀行也能找到一份工作,所以我也不是特別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