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低沒錢賺蘋果代工廠緯創宣布結束印度業務
蘋果正不斷擴大其在印度的業務。就在4月,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剛剛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談,希望在該國擴大生產規模和智能手機銷量。蘋果計劃到2025年在印度生產四分之一的iPhone,到2027年生產一半。儘管蘋果不斷加碼在印度投資,但它的代工夥伴卻表示,吃不消了。
據印度《印度商業在線》(The Hindu Business Line)報導,蘋果主要供應商之一,緯創(Wistron)計劃全面撤出印度市場,並向印度國家公司法法庭、公司註冊處等機構提出一年內解散其在印度業務。
緯創是第一家在印度生產iPhone的公司,在印度經營超過15年,曾為蘋果公司生產過iPhone SE等機型。
印度媒體表示,緯創退出後,本土巨頭塔塔集團將收購緯創在印度的工廠,承擔其在印的生產任務。
截至目前,緯創方面對此消息表示不予置評。
圖源:緯創官網
賺不到錢
緯創的工廠位於印度“矽谷”班加羅爾以東50公里處,面積約有20多萬平方米。廠內有8條iPhone生產線,超過上萬名員工,包括數千名工程師,是蘋果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在印度苦心經營15年緯創,為何甘心就這麼離開?
知情人士透露,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緯創在印度製造iPhone的利潤太少,根本賺不到什麼錢。
上述人士還對媒體表示,緯創也曾試圖與蘋果談判,希望提高利潤,但由於其與蘋果另外兩大代工夥伴富士康、和碩相比,規模和影響力都相對小一些,因此蘋果公司的態度始終強硬。最終,緯創只能作罷,乾脆退出印度。
一位熟悉緯創的商人也對媒體表示,現在,在印度代工生產蘋果手機,利潤不高還吃力不討好,必須承擔勞動管理風險及偏高進口關稅。
“緯創若能帶著資金離開,也算是安全離場了。”這位商人說。
被迫退出的緯創只能尋找別的商業機會,而富士康與和碩將繼續留在印度為蘋果代工生產iPhone,並逐步擴大產能。
水土不服
退出印度的決定,並不是緯創的“拍腦袋決定”,該公司在印度曾屢屢遭遇水土不服。
早在2020年12月,緯創在印度的裝配工廠就遭遇了勞資紛爭:2000多名工人砸毀廠內生產線設備以及車輛,數千台iPhone新手機被竊走,損失高達712萬美元,嚴重打亂了緯創的業務。
這些參與紛爭的工人們聲稱,他們的工資比招聘時承諾得要低。
緯創在印度的工廠門口
這起事件引起了印度政府和蘋果公司的高度關注並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緯創確實存在嚴重的勞動法違規行為,包括拖欠工人工資等問題。蘋果公司隨後暫停了與緯創的合作,並將其列為觀察對象。
如今,緯創離開在即,印度本土商業巨頭塔塔集團已計劃接手。
據印度媒體透露,塔塔正在購買緯創的iPhone工廠,為iPhone 15的組裝做準備。雖然交易還未完全達成,但塔塔集團的高管已經在關鍵崗位上任職,相關工作人員也已經參與前期的管理和行政工作了。
印度《經濟時報》認為,塔塔集團收購緯創的iPhone工廠,是其長期目標的一部分。塔塔集團希望藉助緯創的技術與現有設備,讓自己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的集成供貨商。
雖然換了本土老闆,但蘋果的印度製造之路並沒有預期般順利。
印度媒體透露,在緯創被收購的工廠,目前負責培訓的工程師仍然是從中國和美國引進,他們還沒有完全適應當地的工作文化,而且招聘和監工都存在困難。
印度媒體也承認,塔塔集團的手機組裝業務,只有10%-15%的零組件、原物料是來自印度,其他多是從中國進口。即便在印度組裝好,這些半成品還要運回中國做“最後整機組裝測試包裝(FATP)”,離“端到端(end-to-end)”組裝能力,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那些退出印度的公司
除了緯創,近年來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因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顧慮退出印度。
2017年,通用汽車旗下品牌雪佛蘭宣布退出印度市場,原因是該公司在印度市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無法期待取得與投資相符的利益。
兩年後的2019年,福特汽車也宣布退出印度市場,稱其在該國的業務不可持續。福特印度公司負責人當時表示:“多年的虧損,持續的行業產能過剩,以及印度汽車市場缺乏增長預期,導致了退出的結果”。
到了2022年,中國手機品牌榮耀宣布退出印度市場。
此外,包括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蘇格蘭皇家銀行、摩托車企業哈雷戴維森、美國花旗銀行在內的外資企業均宣布了裁員或離開印度的計劃。
印度公司事務部國務部長拉奧·辛格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在印度註冊的5079家跨國公司,已經有1777家“跑路”了。
超過三成的跨國公司“逃離”,讓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連年下降。
2022年6月9日,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22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印度製造的成效並沒有印度官方說得那麼顯著。印度從2019年至2021年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卻呈下降趨勢——從2019年的510億美元、2020年的640億美元下降至2021年的450億美元。
印度渴望外資,但這些數據都不夠理想。
對此,印度多家媒體分析認為,是兩個因素造成了外企撤離:一是跨國企業自身原因,未能適應印度市場;二是印度的營商環境不利於跨國企業,包括土地、法規、管理和關稅壁壘等等。
對於諸多跨國企業來說,雖然印度實施了結構性經濟改革,並著手優化營商環境,但這裡“仍然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經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