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波浪形傷口”的新認識可能有助於發展使術後癒合得更快的方法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已經觀察到,具有”之”字形圖案的傷口比那些簡單地形成一條直線的傷口癒合得更快。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確定了這種情況的原因,他們的發現可能會改變手術切口的方式。

在K Jimmy Hsia教授的領導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一個團隊開始使用一種微圖案的水凝膠,其表面播種了馬丁-達比犬的腎臟細胞。雖然這些細胞是從狗的腎臟中獲得的,但它們是人類皮膚中也有的那種上皮細胞。
研究人員接著在水凝膠上做了許多切口,這些切口模擬了傷口,凝膠模擬了人類皮膚和底層組織。這些切口的寬度從30到100微米不等,並以各種彎曲模式進行切割,從相當蛇形到完全直線。
利用粒子圖像測速法(這是一種研究流體流動的光學測量技術),科學家們隨後觀察了64個小時,細胞開始彌合切口形成的縫隙。這個過程被稱為重新上皮化,它是外部傷口自然癒合的手段。
研究發現,在較寬的傷口上,細胞以一種”漩渦狀”的方式移動。然而,在直的傷口上,細胞傾向於以平行於傷口邊緣的直線移動。由於細胞運動模式的這種差異,波浪形傷口的癒合速度幾乎是直線傷口的五倍。

波浪形傷口的癒合速度比相同大小的直形傷口快得多的一個例子:南洋理工大學
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生徐紅梅說:”與直線傷口相比,波浪形傷口引起的高度不均勻和旋轉運動使細胞有更多機會移動。這使細胞能夠迅速與傷口邊緣相反部位的類似細胞連接,形成橋樑,並比直的傷口間隙更快地關閉波浪形的傷口間隙”。
現在,人們希望這一發現能夠帶來新的方法,使手術切口癒合得更快,瘢痕更少,從而降低感染等並發症的概率。
這篇論文最近發表在PNA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