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齒龍令人驚訝的公共築巢習慣被揭開
數百萬年來,通過一連串的漸進式改造,進化將一組特殊的恐龍,即獸腳類,轉變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在天空中翱翔的鳥類。事實上,鳥類是唯一能夠在6600萬年前標誌著白堊紀末期的毀滅性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恐龍品系。
傷齒龍就是這樣一種獸腳類動物。這種肉食性恐龍身長約兩米,在大約7500萬年前的北美洲廣大半乾旱地區遊蕩。與它的一些同類恐龍相似,擁有類似鳥類的特徵,如輕盈和空心的骨骼。它用兩條腿走,並有完全進化的羽毛狀的翅膀,然而,它相對較大的體型使它無法飛行。
相反,它可能跑得相當快,並利用其強大的爪子捕捉獵物。傷齒龍的雌性所產的蛋更類似於現代鳥類的不對稱蛋,而不是爬行動物的圓形蛋,後者是所有恐龍的最古老的親屬。這些蛋是彩色的,並被發現半埋在地下,可能讓傷齒龍坐著育雛。
由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Mattia Tagliavento和Jens Fiebig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現在已經檢查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傷齒龍蛋殼的碳酸鈣。研究人員使用了Fiebig小組在2019年開發的一種名為”雙簇同位素測溫”的方法。通過使用這種方法,他們可以測量氧和碳的較重品種(同位素)在碳酸鹽礦物中結塊的程度。同位素結塊的普遍性取決於溫度,這使得科學家有可能確定碳酸鹽結晶的溫度。
在分析傷齒龍蛋殼時,研究小組能夠確定這些蛋殼是在42和30攝氏度的溫度下產生的。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attia Tagliavento解釋說:”傷齒龍蛋殼的同位素組成提供了證據,證明這些已滅絕的動物的體溫為42攝氏度,而且它們能夠像現代鳥類一樣,將體溫降低到30攝氏度左右”。
科學家們隨後比較了爬行動物(鱷魚、短吻鱷和各種龜類)和現代鳥類(雞、麻雀、鷦鷯、鴯鶓、獼猴桃、袋鼠和鴕鳥)的蛋殼的同位素組成,以了解傷齒是否更接近於鳥類或爬行動物。他們發現了兩種不同的同位素模式:爬行動物蛋殼的同位素組成與周圍環境的溫度相匹配。這與這些動物是冷血動物並緩慢形成它們的蛋是一致的。然而,鳥類在同位素組成中留下了可識別的所謂非熱特徵,這表明蛋殼的形成非常快。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非常高的生產速度與以下事實有關:鳥類與爬行動物不同,只有一個卵巢。由於它們一次只能生產一個蛋,所以鳥類必須更迅速地完成這一工作。
當把這些結果與傷齒龍的蛋殼進行比較時,研究人員沒有發現鳥類典型的同位素組成。Tagliavento深信不疑:”這表明特羅伊登以一種與現代爬行動物更相似的方式形成其蛋,這意味著其生殖系統仍然由兩個卵巢構成。”
研究人員最後將他們的結果與現有的關於身體和蛋殼重量的信息結合起來,推斷出傷齒每個生殖階段只產生4到6個蛋。Tagliavento解釋說:”這一觀察特別有趣,因為Troodon的巢穴通常很大,包含多達24個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即傷齒雌性動物在公共巢中產卵,這是我們今天在現代鴕鳥中觀察到的一種行為”。
Jens Fiebig評論說,這些是非常令人興奮的發現:”最初,我們開發了雙團塊同位素方法,以準確重建過去地質時代的地球表面溫度。這項研究表明,我們的方法並不局限於溫度重建,它還提供了研究碳酸鹽生物礦化在整個地球歷史上如何演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