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的兩面性:一項新的研究分析了兒童的羞怯心理
什麼是羞怯症?研究表明,害羞的特點是對社會新鮮事物和/或社會評價的恐懼和緊張。羞怯可以表現在行為、情感和生理水平上,但對這些成分如何聚集卻知之甚少。長期以來的理論指出,害羞可以被概念化為一種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相對穩定的特質,這被描述為氣質性害羞。羞怯也可以被概念化為在某種社會情況下的一種情緒,這被描述為狀態性羞怯。
為了幫助更好地理解兒童的害羞,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兒童發展》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考察了兒童對一項演講任務的行為、情感和生理反應。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氣質性害羞可能存在於一個獨特的兒童群體中,而更大的兒童子集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將害羞作為一種情緒狀態來體驗。
“我們的研究結果為長期以來的理論觀點提供了實證支持,即可能有一部分氣質性害羞的兒童在應對社會壓力時表現出更高的行為、情感和生理反應,還有一部分兒童可能只經歷情感部分,這可能反映了狀態性害羞,”在麥克馬斯特大學進行這項研究、現在是布洛克大學班廷博士後研究員的克里斯蒂-普爾這樣解釋。”這突出了氣質性害羞的多種成分和發展過程,以及在兒童中期至晚期區分氣質性和狀態性害羞的特徵。”
目前的研究包括152名7-8歲的加拿大兒童(73名女孩)和他們的主要照顧者。這些兒童在當地醫院出生,並從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兒童數據庫中招募,該數據庫包含父母同意將其嬰兒納入的嬰兒出生記錄。90%的參與照顧者是母親,10%是父親。兒童主要是白人(81.6%),其次是混血兒(9.9%)、亞洲人(3.9%)、黑人(2.6%)和拉丁美洲人(2%)。兒童主要來自中上等社會經濟階層的家庭。
兒童被安裝了一個流動心電圖,並在與父母相鄰的房間裡與實驗者一起完成活動。在這期間,父母完成了與孩子氣質有關的在線調查問卷,同時在一個靜音的閉路監視器上監測他們的孩子。孩子們準備了一個關於他們最後一個生日的兩分鐘演講,並在錄像機和鏡子前朗誦他們的演講。他們被告知演講內容會被錄下來,供其他孩子以後觀看。這樣做是為了誘發壓力。研究小組對兒童的迴避/抑制(即行為)進行編碼,兒童自我報告他們的緊張程度(即情感),並對呼吸竇性心律失常(即生理)進行測量。
對於他們的時間,家庭獲得了20美元的禮品卡,兒童獲得了初級科學家證書。在評估後的一年和兩年,父母完成了一份關於他們孩子氣質的在線跟踪調查。他們對諸如”孩子在生人面前表現得很害羞”這樣的陳述做出了回應。這研究了孩子對演講的反應與他們在不同時期的氣質的關係。每次隨訪時,父母都會得到一張10美元的禮品卡。
“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們的研究中,大約10%的兒童在行為、情感和生理層面上對演講表現出社會壓力反應,並且在不同時期有相對較高、穩定的父母報告的氣質害羞的模式,提供證據表明他們可能被描述為氣質害羞,”普爾繼續說。”第二組大約25%的兒童只在情感層面上顯示出社會壓力反應模式(即自我報告的緊張感),並且沒有顯示出相對較高的父母報告的氣質性害羞,提供證據表明他們可能以狀態性害羞為特徵。這些發現對害羞的概念化有影響,因為不同類型的害羞可能在種類上而不是程度上有所不同”。
這些發現為已故的杰羅姆-卡根幾十年前首次闡述的長期觀點提供了經驗證據。他認為,對於一些兒童來說,氣質性害羞可能作為一個獨特的類別存在,而定義這一類別的特徵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下是相對穩定的。除了這個氣質性害羞的兒童子集外,研究人員發現,更大的兒童子集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把害羞作為一種情緒狀態來體驗。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來說,對語言任務作出反應的狀態性害羞體驗可能是一種相對普遍的、規範的體驗。然而,對於一小部分氣質上害羞的兒童來說,成為註意力的中心可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