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象危機:三個世紀以來棲息地損失達到驚人的64%
自1700年以來,亞洲各地的亞洲象棲息地已經減少了64%以上,相當於損失了330萬平方公里。研究人員發現,到2015年,目前大象分佈區100公里範圍內只有不到一半的區域被認為是合適他們居住的,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棲息地損失尤其慘重。這些發現強調了可持續土地利用和保護戰略的必要性。
據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估計,自1700年以來,整個亞洲適合亞洲象(Elephas maximus)的棲息地減少了64%以上,相當於330萬平方公里(13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作者認為,從1700年開始,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相對穩定之後,棲息地的喪失與南亞地區殖民時代的土地使用和隨後的農業集約化相吻合。
亞洲像生活在一系列的棲息地,包括草原和雨林,但隨著人類對土地的使用和棲息地的喪失,大象會與人類的生活區域發生衝突。為了評估大象棲息地的歷史分佈和土地使用的變化,可以對大象和環境因素的數據進行建模,以推斷整個地區和不同時期的棲息地適宜性。
由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領導的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對跨世紀的棲息地進行了研究揭示了對可持續土地使用和保護戰略的迫切需求,以避免對野生動物和人類社區造成危險。
Shermin de Silva及其同事估計了850年至2015年期間13個國家的亞洲像生態系統的擴散和破碎化的變化,併計算了1700年至2015年的適宜棲息地的變化。如果棲息地超過了根據生態標准定義和建模的閾值,包括原始森林和牧場的百分比、非森林植被、耕作和灌溉模式、木材採伐率和城市化等因素,則被歸類為適宜棲息地。
作者比較了亞洲象目前分佈範圍100公里內的區域,發現在1700年,100%的區域可以被認為是合適的棲息地,但到2015年,只有不到一半的區域被認為是合適的(48.6%)。他們認為,中國大陸、印度、孟加拉國、泰國、越南和蘇門答臘島各自失去了一半以上的適合大象棲息的範圍,其中中國(約94%的適合棲息地損失)和印度(約86%的適合棲息地損失)的下降幅度最大。作者認為,亞洲象適宜棲息地的減少可能會推動大象和人之間的潛在衝突。
作者總結說,重要的是要考慮景觀的歷史,以了解亞洲大象的分佈,並幫助制定更可持續的土地使用和保護戰略,以滿足大象和人類的需求。
觀看有關大象棲息地減少情況的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