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的突破:超薄鐵電薄膜可被用來製造更小、更高效的電子設備
日本名古屋大學未來材料與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合成了厚度為1.8納米的鈦酸鋇(BaTiO3)納米片,這是迄今為止為獨立薄膜創造的最薄厚度。鑑於厚度與功能有關,他們的發現為更小、更有效的設備打開了大門。該研究發表在《先進電子材料》雜誌上。
開發具有新電子功能的越來越薄的材料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研究領域。這種裝置在鐵電體中尤其重要,鐵電體是一種具有可被電場逆轉的極化作用的材料。這種逆轉極化的能力使這些材料在記憶和振動發電方面很有用。
然而,隨著這些設備中使用的材料變得更小,它們表現出意想不到的特性,使其工業使用變得複雜。一個大問題是”尺寸效應”,因為當材料的厚度減少到幾納米時,其鐵電特性就會消失。
現在,名古屋大學材料化學系和可持續發展材料與系統研究所(IMASS)的一個團隊在Minoru Osada教授的領導下,使用水溶液工藝成功合成了厚度為1.8納米的具有鐵電特性的無缺陷BaTiO3納米片。該成果是迄今為止最薄的獨立薄膜。雖然很薄,但該薄膜表現出鐵電特性,代表了在製造薄的鐵電活性薄膜方面的一個重要突破。
“然而,對於BaTiO3這種典型的鐵電材料,用傳統的合成方法很難合成納米片。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新的合成方法,”Osada說。”一般來說,BaTiO3的合成需要一個煅燒過程,需要1000℃或更高的溫度。相比之下,我們用我們的工藝在60℃的低溫下合成了BaTiO3納米片。由於使用這種方法可以通過改變反應時間來控制薄膜的厚度,因此實現了具有2至6個晶格的納米片的合成。”
“如果能在鐵電中合成厚度為幾納米的納米片,就有望發現新的特性和應用。我們的發現應該為存儲器和電容器等設備的小型化提供一種重要技術,由於現有技術在材料和工藝方面都已經達到了極限,像我們這樣的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它們通過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手段提供了性能的大幅提高和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