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剋星艦發射失敗飛船遭遇“猛烈的計劃外解體”
馬斯克旗下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星艦發射升空,星艦在發射之初姿態正常並成功升空,直至約1分鐘時發射現場還響徹觀眾掌聲。但在持續上升的過程中,星艦姿態發生變化,其中3分鐘左右時已經能夠看到星艦姿態出現明顯異常,此時星艦速度達1702千米/時,高度在37公里處。隨後,直播視頻顯示,星艦產生了爆炸。
星艦發射現場來源:SpaceX官網直播畫面截圖
星艦發射直播畫面截圖,此時可看出星艦姿態異常。
北京時間21時45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發文稱,“今天的測試將幫助我們提高星艦的可靠性,我們致力於讓生命在不同的星球上生存。”隨後,該公司又發文稱,“彷彿飛行測試還不夠刺激,星艦在分離階段之前經歷了一次猛烈的計劃外解體(unscheduled disassembly)。”疑似是對此次發射失敗的原因分析。
有航天專家對貝殼財經記者分析發射失敗原因時表示,僅從視頻畫面猜測,有可能是一級33台火箭(猛禽發動機)並未全部啟動,“5台左右沒工作,姿態沒控制住,因此啟動自毀程序爆掉了。”
北京時間22時1分,馬斯克發文稱,這是“一次令人興奮的星艦發射測試,為數月後的下一次發射學到了很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此前表示,星艦是有史以來最大、性能最強的火箭,它將使我們能夠實現未來人類探索星球的共同願景。但在發射前夕,馬斯克曾表示星艦首次發射成本約30億美元,並估計星艦發射成功的概率約為50%,他在幾週前的一場專業會議上說:“我不敢打包票它能進入太空。”
馬斯克以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社交平台截圖
人類歷史製造的最大火箭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官網中介紹,星艦是一種具備完全重複使用功能的運輸系統,旨在將人類送往地球軌道,支持人類重返月球,並最終前往火星。進行這次試飛的目標是通過在太空進行測試,了解這種運輸系統的性能,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到目前為止,星際飛船的團隊已經進行了多次不載人的亞軌道試飛,成功地展示了其設計的可行性。這些試飛幫助驗證了這種運輸系統的設計,證明星際飛船能夠在亞音速飛行階段進入軌道,並在重返大氣層前通過反推力裝置使其返回到垂直狀態。”
有航空航天領域從業者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星艦的最重要意義就在於其“前無古人”的承載能力,“目前限制人類太空活動的一大製約因素就是火箭無法一次性運送太大或太重的貨物,例如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為人類拍攝出了許多珍貴的深空照片,但當時為了將其’塞進’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裡,韋布望遠鏡被迫進行了折疊設計,如果當時火箭的運力能夠加大,韋布望遠鏡將能拍出更加清晰的照片。”
美國《今日物理學》月刊上的一篇文章預測:“假設發射成功,那麼星艦將大幅提升我們的太空能力,天體物理學任務的製定過程將發生質的改變……天體物理學領域的太空任務一直受到發射工具性能的嚴格限制,而20年來發射工具變化不大。”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則於去年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星艦能攜帶的載荷比傳統的NASA星際載荷大得多、重得多。傳統的NASA星際載荷必須壓縮體積和質量,這種做法代價高昂。星艦將大幅降低這麼做的必要性。”
可重複利用通往火星的“船票”
根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數據,星艦高120米(其中除火箭外星際飛船部分高50米),直徑9米,重約500萬公斤,有效載荷達100到150噸,由33台猛禽發動機提供推力,燃料為甲烷與液氧,可以重複使用。此前,人類最大運載火箭還要追溯到“阿波羅”登月計劃時的美國“土星五號”火箭,其可發射約130噸有效載荷進入地球軌道,將約50噸有效載荷送往月球。
馬斯克認為,“星艦”憑藉強大的運載能力和多用化設計,可執行“星鏈”衛星發射、向月球和火星運送航天員和設備,以及更富科幻色彩的外星殖民和太空礦業開發。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此前的傳統火箭,星艦的火箭部分與星際飛船部分均能重複使用。基於此,馬斯克表示“星艦”的發射成本相當低,一旦相關試驗取得成功,將啟動規模化生產,以每年建造100艘的速度,打造1000艘“星艦”組成的太空艦隊,將10萬人和相關物資運送到火星,實現從21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在火星殖民的夢想。